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与诉讼构造——基于锦镇人民法庭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9-09-11 21:47
【摘要】:乡村司法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结构中,特定的社会结构决定了乡村司法的运作模式、形态。通过对社会结构的把握,可以有效地解释并预测人民法庭的运作行为。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包括人民法庭所处的各种关系网络,案件本身的性质、类型,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等。这些因素互相交织,使得法庭诉讼构造呈现出一个倒立的伞状结构。最大限度地限制该诉讼构造出现,则必须从乡村司法的社会结构中寻找突破口。
【图文】:

位置图,信息图,垂直相交,竖轴


菟咚?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当事人双方的个人信息进行判断。这些个人信息往往包含了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状况。正因为如此,为了降低法律歧视的量,有学者提出了法律的非社会特征化的改革方案,,即最大限度地减少进入法庭的个人社会信息[1]63-76。由此可见,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关系,实际上决定着法庭的诉讼构造。法官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选择最有利的位置进行调解。由于法律服务人员基本上完全受制于法庭,利益最大化原则也会促使其紧跟法官的脚步,迎合法官的思维而对当事人进行说服。由此便可以得出如图1所示的法庭构造:图1在图1中,竖轴与横轴垂直相交于圆心O,横轴与圆形成B、C两个交点,分别代表法庭审理中的当事人双方的位置,其中C特指力量对比中强势一方当事人;竖轴与上半圆形相交于点A,代表法官在庭审中的理想位置。从图中可以发现,A、B、C三方实际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法官居于其中,居于其上,与当事人B、C保持等距离。这实际是现代司法活动的理想构造。在乡村司法过程中,由于法官与案件处理存在着固有的利益关系,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法官的位置会随着当事人双方的力量对比而发生位移。如图1所示,在开庭之初,当事人双方力量对比尚未明显时,法官基本上能够保持在中立的位置,随着诉讼的不断推进,体现当事人之间力量的信息不断展现于法庭,法官为了追求调解的成功,说服工作的重点将会转向弱势当事人一方。因为要想得到强势一方当事人的让步显然更加困难,这时法官的位置就会向强势一方当事人C的方向移动,到达A'的位置。法官在位移的时候会有一个合理的预计,一是法律的底线,其次是对方当事人以及社会公众的心理承受底线,一旦突破这个底线,法官的位置就比较危险②。所以除非?
【作者单位】: 云南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强世功;;权力的组织网络与法律的治理化——马锡五审判方式与中国法律的新传统[J];北大法律评论;2000年02期

2 王亚新;;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3 赵晓力;通过合同的治理——80年代以来中国基层法院对农村承包合同的处理[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4 季卫东;法治中国的可能性——兼论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解读和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汉景;赵军;;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等的远航——政治学视角下的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冯露;吴亚楠;;略论人数不确定代表人诉讼的可行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3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5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6 白立强;;以人为本的时代意蕴[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7 孙显元;当代中国哲学研究的转向[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8 江雁飞 ,陆广泉 ,孟庆保;浅探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保障被害人权益问题[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9 季学好;;论康德的善良意志[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李婷;李继武;;摒弃迷信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要前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昕;;为权利而自杀——转型中国农民工的“以死抗争”[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广东卷)(第六集)[C];2008年

2 陈会广;吴沅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与诉讼比较研究——基于金坛的案例[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叶险明;;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的几点思考——兼论矛盾与和谐辩证法的限定问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4 袁张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语言观对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启示[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田鹏颖;;马克思和康德“两种实践”观的本体论隐喻——试从社会技术哲学视角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6 李胜俊;樊勇;李晓Pr;;未雨绸缪——植物王国现代公路建设之所“思”[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崔金星;;民事司法改革进程中环境纠纷行政处理问题探析[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蒲俊丞;;农村生态环境的民事合同治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马志相;周舜隆;;在制度供给中嶼出基层法治之路——兼论人民法庭的传统与改革[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王西平;;激活陪审选择权的的进路:规制与救济——以申请陪审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白雪;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形态的大众化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燕;需要理论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朱卫东;中国环境犯罪刑罚责任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9 刘立立;对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模式的思考[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10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晓力;;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J];北大法律评论;1998年02期

2 季卫东;中国法文化的蜕变与内在矛盾[J];比较法研究;1987年04期

3 ;关于怀德县人民法院处理农村生产责任制合同纠纷的情况[J];人民司法;1983年12期

4 丁力辛;送法上门为农村经济发展排难解纷[J];人民司法;1985年10期

5 ;锐意改革 开拓进取 秉公执法 尽职尽责——吉林省梨树县人民法院院长陈家祺事迹[J];人民司法;1988年05期

6 王俊琪;调处农村果园纠纷规律探寻[J];人民司法;1994年04期

7 王亚新;;农村法律服务问题实证研究(一)[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8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9 李强;“丁字型”社会结构与“结构紧张”[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10 赵晓力;基层司法的反司法理论?——评苏力《送法下乡》[J];社会学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认真准备与建立人民法庭[J];福建省人民政府公报;1950年07期

2 ;认真准备与建立人民法庭[J];江西政报;1950年07期

3 ;中南区人民法庭组织条例[J];江西政报;1951年Z1期

4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普选中人民法庭工作的若干规定[J];山西政报;1953年24期

5 ;有关人民法庭工作的几个问题[J];陕西省人民政府公报;1951年08期

6 郝忠贵;以人民法庭的名义出具法律文书的做法是错误的[J];河北法学;1986年03期

7 ;人民法庭审理简易经济纠纷案件好处多[J];人民司法;1986年07期

8 ;信息[J];山东审判;1995年04期

9 黄松有;大力抓好人民法庭建设 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支持和业务指导[J];中国司法;2004年03期

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加强人民法庭工作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5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严志兰;沈君彬;;构建福建和谐社会结构的现状、问题与对策[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卢汉龙;;中国社会转型的结构理论问题[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3 马锋;;超越民族志:在解释中探寻可能之规律——传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Melvin Kohn;王卫东;裴蓉;;变迁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个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贵州省铜仁地区中级人民法院课题组;;完善人民法庭设置若干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贵州省铜仁地区人民法庭设置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黄凯南;;秩序扩展与停滞:社会结构与个体能动的交互作用[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马志相;;坚持司法为民理念,加强人民法庭建设——董必武人民司法便民观的实践与演进[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8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9 马志相;周舜隆;;在制度供给中嶼出基层法治之路——兼论人民法庭的传统与改革[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樊鹏;;社会结构与社会意识对国家治理的影响——以中国国家强制职能的发展为视角[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娄银生;围绕公正与效率主题 切实加强人民法庭建设[N];人民法院报;2002年

2 李国军 同兴;基层人民法庭走向标准化[N];丹东日报;2006年

3 冒志成;全省人民法庭大检查圆满结束[N];江苏法制报;2006年

4 刘春华邋彭洪亮;小法庭大使命[N];江苏经济报;2007年

5 记者 刘晓莉;宁夏:乡土化诉讼受追捧[N];经济参考报;2008年

6 陈立烽 叶文炳;构建农村调解网络[N];闽西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郭兆旭 通讯员 胥曰贵 张爱军;奏响一曲新旋律[N];莱芜日报;2009年

8 徐建华 张宝林;宿迁市委规范人民法庭工作[N];人民法院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黄星航;“刘法官办案像讲理的长者”[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记者 王书林 通讯员 张永霞 安月蓉;“调解惠民网络”便利农牧民[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2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3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4 詹晋洁;当代阿拉伯国家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5 张力跃;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困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汪绪永;毛泽东社会结构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8 丁卫;乡村法治的政法逻辑[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谭宗泽;行政诉讼结构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宋文新;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璐;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立法变迁探微[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黄炯;湘东泉村宗族的社会结构与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胡楠;论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4 宁春辉;司法场域的社会结构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5 张必春;高等教育扩招与阶层间的封闭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6 陈叙良;近代湖南社会流动研究(1840-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杨亭;汉语亲属称谓语泛化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5年

8 朱朝锋;民间法的转型与一元法律秩序的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9 段兰英;农民投资机会的结构性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10 朱欢乔;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影响及其对策[D];浙江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5346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5346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f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