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同情与法官自由心证

发布时间:2020-11-07 17:54
   本文通过分析同情的内涵,试图找寻同情与法官自由心证的关系,并分析同情对心证正义的促进作用和不利影响。以期为探讨在法官自由心证过程中,同情这一情感要素是如何影响到心证正义的结论的。文章的第一部分是绪论,以于欢案作为引出本文话题的切入点,讨论于欢案中同情与法律的关系问题,借此点出本文的研究动机。并对国内和国外的研成果进行了梳理。由于直接研究同情与法官自由心证关系的文章几乎没有,因此从同情和自由心证概念分别对其研究进行综述。同情的研究大多数以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为主,自由心证则细数了国外从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到如今发展历程和心证的特点以及我国自由心证的发展曲折历程和完善方法。文章的创新处在于试图分析同情与自由心证两者的关系以及前者对后者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由于知识深度和材料获取的限制,对此问题的讨论未能达到充分、完善的效果。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同情与自由心证的概念。不同学者对同情有着不同的看法,亚当·斯密认为同情是人们在面对他人遭受痛苦或不幸时产生的怜悯的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天性。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同情的结构,即行为的合宜性和公正的旁观者。自由心证是指法官基于自身的良知理性以及在司法工作中形成的逻辑法则和经验规则对证据进行自由判断并认定案件事实的活动。在自由心证部分分析了自由心证的理论基础是理性,并简单阐述了自由心证进行证据判断的特点。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述了同情与法官心理品格之间的关系。同情具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特点,自由心证也以理性为理论基础,同情促进心证正义具有理论上的支持。同情内含着良知的含义,而良知是法官自由心证的基础条件。同情的过程也与法官自由心证的过程不谋而合。同情与法官心理品格的相似性使得同情具有促进法官心证正义的作用。文章的第四部分分析了同情对心证正义实现的影响。同情的情绪难以掌控性、主观性等特点可能会对心证正义的实现产生消极影响,如在法律判定上造成偏袒、对事实的理解容易产生偏见等。同情的理性、良知以及与心证过程的吻合都有促进心证正义的作用。同情对心证正义实现的积极影响是促进心证结论更加贴近自然人性、更谨慎理智、维护弱者利益促进社会公正。
【学位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D916.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文章的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同情与法官自由心证概述
    第一节 同情的涵义
        一.同情的概念
        二.同情理论的经典阐述
    第二节 法官自由心证
        一.法官自由心证的内涵
        二.法官自由心证的证据评价特点
第三章 同情与法官自由心证的心理品格
    第一节 同情与法官理性
        一.理性的基本含义
        二.法官理性对自由心证的影响
        三.同情对法官理性的影响
    第二节 同情与法官良知
        一.良知的含义
        二.良知是同情反应的起点
        三.良知是自由心证的基础条件
    第三节 同情与法官心证过程
        一.作为“公正旁观者”的同情与法官价值追求
        二.作为“行为合宜性”的同情与法官事实判断
第四章 同情与法官心证正义的实现
    第一节 同情对心证正义实现的消极影响
        一.在法律判定上可能产生偏袒
        二.对事实的理解容易产生偏见
    第二节 同情对心证正义实现的积极影响
        一.同情促进心证结论更加自然贴近人性
        二.同情促进心证结论更加谨慎理性
        三.同情维护弱者促进公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长莲;;论社会秩序形成的情感基础——基于亚当·斯密“同情合宜性”的伦理政治思考[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徐丹丹;;论社会正义的情感基础——同情[J];伦理学研究;2012年05期

3 周安平;;社会交换与法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2期

4 张正萍;罗卫东;;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中的效用论辨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5 熊赖虎;;时间观与法律[J];中外法学;2011年04期

6 许春芳;费尚军;;亚当·斯密同情论探究[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7 费尚军;;同情、美德与秩序——亚当·斯密同情概念析论[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周安平;;面子与法律——基于法社会学的视角[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8年04期

9 聂文军;;同情在亚当·斯密伦理思想中的作用[J];现代哲学;2007年05期

10 周安平;;社会性别与法学研究[J];妇女研究论丛;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勇;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17年

2 熊赖虎;时间与法律:一个法哲学的阐释[D];南京大学;2012年

3 侯红霞;亚当·斯密美德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4 张海峰;唐代佛教与法律[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5 李明;证据证明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毛立华;论证据与事实[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7 张弘;论证据裁判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郑未媚;自由心证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姜礼增;论自由心证与法定证据法制之发展趋势[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秦宗文;自由心证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丹;论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



本文编号:28742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8742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1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