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研究
本文关键词:司法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方式下,民众只能作为舆情的接受者,无法成为舆情的参与者发表观点和看法。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民众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传递信息,并发表意见、见解,这种特性使互联网迅速得到了民众的青睐,网络舆情也随之得到迅速发展。当前,民众通过网络发声已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常态,社会进入了“全民发声”的新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在网络平台频频爆发,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了民众表达司法民意的新渠道和参与司法过程的新方式。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遍布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各环节,这就决定了网络舆情产生范围广,发生频率高,司法机关的裁判结果和司法过程随时都可能成为网络舆情热议的焦点,通过网络平台迅速传播扩散,对司法活动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这给司法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司法机关的危机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有效应对网络舆情危机已经成为司法机关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阐释了网络舆情的相关概念,通过对网络舆情的主体、产生和扩散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得出了网络舆情所具有的特点,包括:产生的即时性和突发性,传播的互动性、扩散性和多元性,内容的负面性与非理性,主流观点的道德性,动向的可控性,监管的难控性等,从而为网络舆情应对研究提供依据。网络舆情的发展经历了初具规模、持续发展和兴盛繁荣三个阶段。随着网络舆情的不断发展,其对司法活动的影响日益凸显,司法机关对网络舆情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对舆情的管理规制也日渐完善,但总体来看,仍存在许多不足。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民众通过网络舆情的形式进入司法、影响司法,实质是对司法民主、司法公正、司法监督的追求,是参与式民主在互联网时代的具体表现。网络舆情介入司法领域是公民行使人民主权、言论自由权和知情权的结果,其法治价值体现在:第一促进司法公正:第二,提高司法效率。具体表现为: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对纠正司法不公的促进,对司法机关办案速度、办案主动性和办案质量的推动等。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产生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网络舆情可以为司法活动提供线索和资源,促使司法人员提高自律意识,有助于避免权力干预司法,还可以为司法机关提供信息披露平台,有利于促进司法公开。但另一方面,舆情倾向会对司法审判产生干扰,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干扰司法的工具,对司法权威造成损害。导致网络舆情与司法活动产生冲突的原因在于网络舆情与司法的价值取向和对程序性的要求不同,大部分司法机关的司法公开流于形式、舆情应对经验技巧不足,不能积极有效地引导舆情。此外,日积月累形成的司法信任危机也是导致司法舆情危机频发的重要原因。这些原因既有舆情本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原因、司法实践的原因。正确认识、应对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并尽可能地将负面影响减小到最低,对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网络舆情的特点,从减小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舆情的正能量着手,探讨了我国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应遵循的原则,包括:司法公开原则、司法独立原则、保护公民言论自由原则和兼顾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原则等。并提出司法机关要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舆情研判:完善法律机制,规范舆情管理;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司法公开;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情动向;兼顾程序性与时效性,防止不良舆情占据主导地位;借力打力,维护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解决网下问题,从源头防治舆情危机。从司法机关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舆情 司法公正 司法公开 司法独立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16
-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0-14
- (一) 研究背景10-13
- (二) 研究意义13-14
- 二、研究的思路与内容14-16
- 第2章 网络舆情概述16-24
- 一、舆情的概念16
-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16-17
- 三、网络舆情的特点17-21
- (一) 产生的即时性和突发性17
- (二) 传播的互动性、扩散性和多元性17-18
- (三) 内容的负面性与非理性18-19
- (四) 主流观点的道德性19-20
- (五) 动向的可控性20-21
- (六) 监管的难控性21
- 四、我国网络舆情的发展状况21-24
- (一) 网络舆情初具规模,逐渐引发政府关注(2002年~2004年)21-22
- (二) 网络舆情持续发展,各级政府高度重视(2005年~2009年)22
- (三) 网络舆情兴盛繁荣,舆情管理愈显复杂(2010年至今)22-24
- 第3章 网络舆情影响司法过程的法理学思考24-28
- 一、网络舆情介入司法领域的法理基础24-25
- (一) 人民主权理论24
- (二) 言论自由权24
- (三) 知情权24-25
- 二、网络舆情影响司法的本质25-26
- (一) 网络舆情是表达司法民意新渠道25
- (二) 网络舆情是人民参与司法的新方式25-26
- 三、网络舆情在司法过程中的法治价值26-28
- (一) 促进司法公正26
- (二) 提高司法效率26-28
- 第4章 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影响及原因分析28-33
- 一、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正面影响28-30
- (一) 为司法活动提供线索和资源28
- (二) 促进司法公开28
- (三) 避免权力干预司法28-29
- (四) 提高司法人员自律意识29
- (五) 为司法机关提供信息披露平台29-30
- 二、网络舆情对司法活动的负面影响30-31
- (一) 网络舆情倾向干扰司法审判30
- (二) 网络舆情容易成为干扰司法的工具30
- (三) 舆情力量考量司法权威30-31
- 三、网络舆情对司法产生负面影响的原因31-33
- (一) 网络舆情与司法的价值取向不同31
- (二) 网络舆情与司法对程序性的要求不同31
- (三) 司法公开流于形式不能发挥应有作用31-32
- (四) 司法公信力缺失引发信任危机32
- (五) 舆情引导不当导致舆情危机扩大32-33
- 第5章 我国司法机关网络舆情应对的对策33-38
- 一、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应遵循的原则33-34
- (一) 司法公开原则33
- (二) 司法独立原则33
- (三) 保护公民言论自由原则33
- (四) 兼顾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原则33-34
- 二、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情的对策34-38
- (一) 健全组织机构,加强舆情研判34
- (二) 完善法律机制,规范舆情管理34-35
- (三) 加强平台建设,推进司法公开35-36
- (四) 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情动向36
- (五) 兼顾程序性与时效性,防止不良舆情占据主导地位36
- (六) 借力打力,维护司法公正性和独立性36-37
- (七) 解决网下问题,从源头防治舆情危机37-38
- 结论38-39
- 注释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毅;;略论网络舆情的概念、特点、表达与传播[J];理论界;2007年01期
2 胡圣方;杨文德;;网络舆情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3 胡江春;;网络舆情(2007年11月16日—12月15日)[J];中国改革;2008年01期
4 刘军;;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理[J];理论学习;2009年01期
5 周志强;;网络舆情与“口香糖思想”[J];人民论坛;2009年04期
6 陈婴虹;;论网络舆情对司法的影响[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02期
7 李俊逢;;网络舆情的临战引导——基于哈尔滨警察与大学生互殴事件的分析[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顾翔;;从网络舆情看网络对政治和文化影响的差异[J];才智;2009年16期
9 李静;;论政府善治视阈下网络舆情研究[J];理论界;2009年09期
10 王琳;汪海燕;吴武忠;张建升;张敬博;孟澍菲;;如何做好涉检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应对工作[J];人民检察;2009年2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铭;陈俊鑫;;我国网络舆情及管理策略研究[A];2011年全国通信安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潘崇霞;;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分析[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潘庆芳;周萍;;涉路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应对建议[A];中国公路学会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分会2011年度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高速公路运营管理工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大鹏;;加强新形势下检察机关网络舆情体系建设[A];第27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曹俊喜;刘云;徐希源;;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技术研究与系统设计[A];2012年电力通信管理暨智能电网通信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冉治平;;提高网络舆情应对能力的几点思考[A];浙江烟草(2012年第3期总第122期)[C];2012年
7 疏学明;郑魁;张辉;袁宏永;;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式探讨[A];中国突发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优秀成果选编[C];2009年
8 耿骞;刘颖;;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及监测方法[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下卷)[C];2009年
9 韩伟;张洪涛;;网络舆情与青少年媒介认知能力构建[A];网络时代的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六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0)[C];2010年
10 曾华艺;;网络舆情危机事件指标体系探讨[A];信息化、工业化融合与服务创新——第十三届计算机模拟与信息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刘自贤 通讯员 吴涛;网络舆情助推汉江中院司法为民[N];湖北日报;2010年
2 通讯员 王宏杰;注重网络舆情监督 网上网下良性互动[N];检察日报;2010年
3 四川省地税局直属分局 韦一新 胡晓驰;正确应对征纳纠纷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N];中国税务报;2010年
4 唐莉 记者 郭树仁;梅河口检察院加强涉检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工作[N];北方法制报;2010年
5 记者 卢志坚 通讯员 胡连芳;江苏大丰:征聘百名“网络舆情监督员”[N];检察日报;2009年
6 见习记者 施燕燕;应对网络舆情与三项重点工作息息相关[N];检察日报;2010年
7 记者 吴汉松;提升引导网络舆情能力[N];石狮日报;2010年
8 四川省内江市工商局 吴明显 杨晓彬;建议加强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及引导工作(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9 吴明显;内江积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N];中国工商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白真智;探秘网络舆情市场[N];人民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强;网络舆情危机的政府适度反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石新宇;当代大学生网络舆情分析及对策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曹学艳;突发事件动态网络舆情挖掘与应对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伟;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网络舆情演化模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陈t熀,
本文编号:2986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298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