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检察权及检察制度的法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4-06-13 23:49
“法律监督是法律运行不可或缺的构成性机制”1,也是保证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实现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的重要环节。在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宪政体制下,宪法明确规定检察机关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对其他国家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反对专制与特权,防止权力的无限膨胀与滥用。因此,检察权并不是可有可无甚至可以予以取消的权力,必须重视中国的检察制度,强化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本文通过历史考察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以法理学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围绕法律监督权的内核,联系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实践,论证了检察机关行使检察权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本文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章:分析中国检察权的性质。检察权性质是检察制度的核心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且争执不下的论题。纵观学术界,对我国检察权性质界定的学理观点主要有行政权说、司法权说、双重属性说和法律监督权说四种。对检察权性质的不同界定,必然会影响到检察机关的法律地位,检察权的行使方式以及司法改革的价值取向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是法律监督权。 第二章:论述了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内核——法律监督权。...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检察权的性质
第一节 中国检察权性质的主要观点界说
一、行政权说
二、司法权说
三、双重属性说
第二节 我国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是法律监督权
一、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二、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含义与特征
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人大监督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内核
第一节 刑事公诉权的监督性
一、公诉权的本质是法律监督权
二、公诉权具有法律监督性有利于维护控辩平等
第二节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性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在性质上体现为法律监督权
二、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节 侦查监督权
一、侦查监督权归属于法律监督权
二、侦查监督的意义
第四节 审判监督权
一、审判监督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审判权威
第五节 执行监督权
一、执行监督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检察制度的渊源
一、制度渊源:西方的检察制度
二、思想渊源: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
三、中国检察制度承继了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检察制度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检察制度
三、新中国的检察制度
第四章 我国设置检察权、构建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我国设置检察权、构建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邓小平的国家学说和法治理论
二、法律效力的普适性与法制的统一性理论
三、司法公正性理论
第二节 我国设置检察权、构建检察制度的现实基础
一、宪政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法治实践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93830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中国检察权的性质
第一节 中国检察权性质的主要观点界说
一、行政权说
二、司法权说
三、双重属性说
第二节 我国检察权的本质属性是法律监督权
一、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地位
二、我国检察机关法律监督的含义与特征
三、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与人大监督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 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内核
第一节 刑事公诉权的监督性
一、公诉权的本质是法律监督权
二、公诉权具有法律监督性有利于维护控辩平等
第二节 职务犯罪侦查权的监督性
一、职务犯罪侦查权在性质上体现为法律监督权
二、检察机关行使职务犯罪侦查权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三节 侦查监督权
一、侦查监督权归属于法律监督权
二、侦查监督的意义
第四节 审判监督权
一、审判监督权是法律监督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权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树立审判权威
第五节 执行监督权
一、执行监督权是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权的具体表现和组成部分
二、检察机关对执行活动进行监督的意义
第三章 中国检察制度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检察制度的渊源
一、制度渊源:西方的检察制度
二、思想渊源:列宁的法律监督思想
三、中国检察制度承继了中国古代御史制度的文化传统
第二节 中国检察制度的发展历程
一、清末民国时期的检察制度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检察制度
三、新中国的检察制度
第四章 我国设置检察权、构建中国特色的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基础
第一节 我国设置检察权、构建检察制度的理论基础
一、毛泽东、邓小平的国家学说和法治理论
二、法律效力的普适性与法制的统一性理论
三、司法公正性理论
第二节 我国设置检察权、构建检察制度的现实基础
一、宪政基础——人民代表大会制
二、法治实践基础
结论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3993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99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