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中国审判权问题探析

发布时间:2021-02-09 16:08
  在任何一个国家审判权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固有的界限和范围。这个界限和范围一方面受制于审判权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又受制于特定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宪政结构。因此我们在研究审判权时,应当从围绕特定国家的宪政结构和政治体制,结合其特有的文化传统分析,才有可能科学界定该国审判权的作用范围。本文从审判权的历史考察着手,揭示我国近代审判权的形成有其特有的政治文化背景,一方面是脱胎于我国几千年来司法与行政合一的政治体制;另一方面是处于民族、国家危亡漩涡中的晚清政府为挽救日益深重的统治危机不得不作出的选择:通过仿效西方建立起系统的以审判独立为原则的近代审判权力体系。当前,随着我国审判实践改革的深入,已经触及到审判权的根本问题。人们认识到审判权不但能对遭受非法侵害的个人以最终的救济,而且能够对极具扩张力的国家权力以有效的司法审查,防止其恣意侵犯公民个人权利。但从另一个角度,由于受内外因素的影响,审判权也极易异化为一种侵犯公民权利的工具,违法司法、违法行使审判权在现阶段同样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权利)约束权力。在此基础上,笔者据此对审判权与诉权、立法权、行政权与检察权界限的进行了分析。...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4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中国近代审判权历史考察
    1.1 借鉴与移植
    1.2 近代中国审判权体系的形成
第二章 中国审判权运行现状
    2.1 审判权行使的行政化
    2.2 违反独立审判原则
    2.3 违法行使审判权
    2.4 对审判权缺乏有效监督
第三章 中国审判权界限
    3.1 影响审判权界限的因素
        3.1.1 文化传统
        3.1.2 社会生活的需要
        3.1.3 案件性
    3.2 审判权与相关权利及权力的关系
        3.2.1 审判权与诉权
        3.2.2 审判权与立法权
        3.2.3 审判权与行政权
        3.2.4 审判权与检察权
第四章 中国审判权的规制
    4.1 审判权的独立
        4.1.1 国外相关规定
        4.1.2 法院独立
        4.1.3 法官独立
    4.2 审判权的制约
        4.2.1 接受权力机关的监督
        4.2.2 接受人民检察院的监督
        4.2.3 接受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
        4.2.4 接受公民的监督
    4.3 审判权的行使与非诉讼解决纠纷的协调
        4.3.1 建立行之有效的行政救济方式
        4.3.2 创立更完善、更科学的ADR方式
        4.3.3 司法最终解决原则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学位时期发表论文目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略论审判权的范围与限度[J]. 王源渊.  法学评论. 2005(04)
[2]元代法政体制述论[J]. 刘长江.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3]通过合意方式解决纠纷——美国经济活动中ADR方式运用状况分析[J]. 杨翔.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4]中国近代司法审判权的构建途径:权力重构与制度移植[J]. 李超.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4)
[5]对取消与弱化民事抗诉制度的几点质疑[J]. 张晋红.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03)
[6]相对合理主义视角下的检察机关审判监督问题[J]. 龙宗智.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7]论民事检察权的完善[J]. 蔡巍.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01)
[8]论审判权的界限[J]. 胡锦光.  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04)
[9]改革司法[J]. 夏勇.  读书. 2003(01)
[10]司法权威关系论纲[J]. 贺日开.  江苏社会科学. 2002(06)



本文编号:30258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0258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1a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