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对ADR中的调解制度的借鉴和吸收
发布时间:2021-02-10 05:44
人民调解制度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主持下,依据法律、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使纠纷当事人互谅互让,解决民间纠纷的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律制度。人民调解继承了历史上民间调解以和为贵的优良传统,以及平等协商、互让互谅的调解原则,具有群众自治性、准司法性的特征。人民调解制度伴随着中国革命一路走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接受了革命烈火的洗礼,产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各项体制的完善得到法律化、制度化,近年来其法律地位的提升使人民调解的作用不断扩大,成为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为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人民调解的组织形式是村(居)委会下设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专门负责调解民间纠纷,并防止民间纠纷激化和预防民间纠纷发生。人民调解员是在人民调解委员会领导下从事人民调解工作的人员,他们都是有着一定法律、文化水平,本着公平正义热心于人民调解的。2002年最高院颁布了《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规定人民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的效力,大大提高了人民调解的法律地位,使得人民调解员开展工作更加积极、热情,人民调解的作用得到进一步...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及其特征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
二、人民调解的特征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和功能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
第二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内容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原则
一、合理合法原则
二、自愿平等原则
三、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
第二节 人民调解组织
一、人民调解组织概述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人民调解员
第三节 人民调解协议
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概述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三章 ADR 中的调解制度
第一节 ADR 中的调解理论
一、调解的概念与特征
二、调解的形式与分类
第二节 域外ADR 的调解制度
一、美国的调解制度
二、日本的调解制度
三、我国台湾的调解制度
第四章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二、对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提出的借鉴性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调解法》的立法旅程[J]. 李秀平. 法律与生活. 2010(04)
[2]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科学定位[J]. 曾旻. 法治论坛. 2009(02)
[3]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及其重构——兼论民间调解对犯罪的预防[J]. 于语和,刘志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4]加强与改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J]. 王珏. 中国司法. 2006(10)
[5]中日诉讼外调解制度比较[J]. 闫庆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6]简论人民调解立法的实践基础[J]. 王珏. 中国司法. 2005(05)
[7]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论[J]. 于克涛,何士锋. 甘肃农业. 2005(01)
[8]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 范愉. 比较法研究. 2003(04)
[9]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 熊跃敏. 比较法研究. 2003(02)
[10]台湾法院调解制度的最新发展[J]. 齐树洁. 台湾研究集刊. 2001(0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 洪冬英.华东政法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李莉.中国政法大学 2006
[2]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法律困境与出路选择[D]. 蔡永彤.华东政法学院 2006
本文编号:3026877
【文章来源】: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市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我国人民调解制度概述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及其特征
一、人民调解的概念
二、人民调解的特征
三、人民调解制度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和功能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基础
二、人民调解制度的功能
第二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内容
第一节 人民调解的原则
一、合理合法原则
二、自愿平等原则
三、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原则
第二节 人民调解组织
一、人民调解组织概述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
三、人民调解员
第三节 人民调解协议
一、人民调解协议的概述
二、人民调解协议的效力
第三章 ADR 中的调解制度
第一节 ADR 中的调解理论
一、调解的概念与特征
二、调解的形式与分类
第二节 域外ADR 的调解制度
一、美国的调解制度
二、日本的调解制度
三、我国台湾的调解制度
第四章 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人民调解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对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
一、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
二、对完善人民调解制度提出的借鉴性思路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人民调解法》的立法旅程[J]. 李秀平. 法律与生活. 2010(04)
[2]当前人民调解制度功能的科学定位[J]. 曾旻. 法治论坛. 2009(02)
[3]我国人民调解制度及其重构——兼论民间调解对犯罪的预防[J]. 于语和,刘志松.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02)
[4]加强与改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J]. 王珏. 中国司法. 2006(10)
[5]中日诉讼外调解制度比较[J]. 闫庆霞.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4)
[6]简论人民调解立法的实践基础[J]. 王珏. 中国司法. 2005(05)
[7]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论[J]. 于克涛,何士锋. 甘肃农业. 2005(01)
[8]浅谈当代“非诉讼纠纷解决”的发展及其趋势[J]. 范愉. 比较法研究. 2003(04)
[9]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 熊跃敏. 比较法研究. 2003(02)
[10]台湾法院调解制度的最新发展[J]. 齐树洁. 台湾研究集刊. 2001(01)
博士论文
[1]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 洪冬英.华东政法大学 2007
硕士论文
[1]论人民调解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 李莉.中国政法大学 2006
[2]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法律困境与出路选择[D]. 蔡永彤.华东政法学院 2006
本文编号:30268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026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