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机制的中国化过程——人民法院三个“五年改革纲要”比较分析
发布时间:2021-07-24 07:26
法院改革是司法改革中的一个重大议题,法院改革既是一次创新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这不仅是因为法院在司法体制中的重要性,更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法院改革的好坏,运行机制的优劣是能否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所以法院改革是我们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回顾中国法院机制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本身没有独立的近代意义上的法院及其相关机制,而是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引进了法院机制,这就注定了法院产生与发展的被动性,而这种状态并不符合中国国情,不利于法治在我国的真正实现。所以在法院改革的过程中从被动引进到主动改革的转变,从简单的追求西方化到将法院机制引入后的中国化、本土化的转变,都具有进步意义。而在这一改革过程中如何把握改革的规模、进度、改革目标、改革内容等等都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工程,需要理论上的充分论证与现实情况的充分验证。如果我们能搞清这些问题,那么法治、司法公正、司法独立等等这些在理论上被学者们反复研究的、合理的价值追求所能够带来的利益将得到落实,人民将得到正义、公平,人民的权益将得到真正的保护。而这又能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的发展,为我国带来长治久安的繁荣景象。本文从法院机制的引进开始...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法院中国化的路径
1.1 法院制度的引进
1.1.1 清末时期
1.1.2 辛亥革命时期
1.2 法院制度的实践状况
1.2.1 建国以前的革命及抗战时期
1.2.2 建国以后
第2章 以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法院改革
2.1 背景比较
2.1.1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出台的背景
2.1.2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出台的背景
2.1.3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出台的背景
2.2 目标比较
2.2.1 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的目标
2.2.2 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
2.2.3 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2.3 原则比较
2.3.1 从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到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原则转变
2.3.2 从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到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原则转变
2.4 内容比较
2.4.1 审判制度
2.4.2 人员及机构
2.4.3 审判监督
2.4.4 经费保障
第3章 《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机制中国化之影响
3.1 三个《五年改革纲要》出台之意义
3.1.1 历史意义——法院机制中国化的转折点
3.1.2 现实意义——法院机制中国化的新发展
3.2 法院改革瞻望----以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为切入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思考[J]. 余钊飞. 中西法律传统. 2009(00)
[2]法院改革三十年[J]. 周道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3]论法官的司法良知——兼论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J]. 杨帆. 理论观察. 2008(05)
[4]关于我国人民法院改革的思考[J]. 邓霞. 法制与社会. 2008(16)
[5]法院、法官与司法改革[J]. 肖扬. 法学家. 2003(01)
[6]孙中山、辛亥革命与中国法律近代化[J]. 邱远猷. 中西法律传统. 2001(00)
[7]对当前法院改革的几点看法[J]. 张世芬. 太原科技. 2000(03)
[8]略论司法公正的障碍及相关法律对策[J]. 叶纲. 河北法学. 1999(02)
[9]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J]. 孙笑侠. 法学. 1998(08)
本文编号:3300214
【文章来源】:湘潭大学湖南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法院中国化的路径
1.1 法院制度的引进
1.1.1 清末时期
1.1.2 辛亥革命时期
1.2 法院制度的实践状况
1.2.1 建国以前的革命及抗战时期
1.2.2 建国以后
第2章 以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比较来分析我国法院改革
2.1 背景比较
2.1.1 《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出台的背景
2.1.2 《人民法院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2004-2008)》出台的背景
2.1.3 《人民法院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2009—2013)》出台的背景
2.2 目标比较
2.2.1 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的目标
2.2.2 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
2.2.3 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
2.3 原则比较
2.3.1 从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到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原则转变
2.3.2 从第二个《五年改革纲要》到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的原则转变
2.4 内容比较
2.4.1 审判制度
2.4.2 人员及机构
2.4.3 审判监督
2.4.4 经费保障
第3章 《五年改革纲要》对法院机制中国化之影响
3.1 三个《五年改革纲要》出台之意义
3.1.1 历史意义——法院机制中国化的转折点
3.1.2 现实意义——法院机制中国化的新发展
3.2 法院改革瞻望----以第三个“五年改革纲要”为切入点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再思考[J]. 余钊飞. 中西法律传统. 2009(00)
[2]法院改革三十年[J]. 周道鸾.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3]论法官的司法良知——兼论对法官自由裁量权滥用的控制[J]. 杨帆. 理论观察. 2008(05)
[4]关于我国人民法院改革的思考[J]. 邓霞. 法制与社会. 2008(16)
[5]法院、法官与司法改革[J]. 肖扬. 法学家. 2003(01)
[6]孙中山、辛亥革命与中国法律近代化[J]. 邱远猷. 中西法律传统. 2001(00)
[7]对当前法院改革的几点看法[J]. 张世芬. 太原科技. 2000(03)
[8]略论司法公正的障碍及相关法律对策[J]. 叶纲. 河北法学. 1999(02)
[9]司法权的本质是判断权——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十大区别[J]. 孙笑侠. 法学. 1998(08)
本文编号:33002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300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