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实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8 12:08

  本文关键词: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实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几年来,检察院的法律监督权和法院审判权的博弈日益激烈,尤其在民事诉讼的监督问题上。制度的缺失、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检法系统相互“冲突”的司法解释各行其道等原因,导致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中的民事监督职能局限于抗诉职能,并且按照现行法律的规定,检察机关的抗诉职能也由于制度设计等原因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2013年新的民事诉讼法得以出台,检察机关的抗诉职能一定意义上得以加强,各项民事监督的制度得到一定的完善,,当事人在检察机关这一民事监督最后一道关卡的救济权利得到相应的保障。然而新的民事诉讼法虽然将抗诉范围扩展到了部分调解案件,却也将当事人的抗诉救济的期限减少到6个月,并且抗诉在程序上增加了向检察机关申诉之前要经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诉这一前置程序。检察机关的抗诉权范围加强了,但监督方法仍然很有限,对于调解案件以及执行案件的监督还没有行之有效的制度支撑。针对这一新的趋势,如何更好地、充分地发挥检察机关民事监督职能,把住民事救济中法律手段的最后一道关口即检察机关的民事监督权,权宜之计是通过检察机关内部的工作方法的延伸加以解决。检察机关办理民事检察监督案件往往采取个案的抗诉的方式,通过对具体案件的逐一审查、提出抗诉,使法院错误的判决、裁定得以纠正。与此相对应,类案监督方法是检察机关开展民事法律监督职能的一个重要的选择。类案问题本身蕴涵着认定事实错误、适用法律不当、程序运行违法、自由裁量滥用等实体上或程序上的错误,甚至包括审判人员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等因素。从我国现有的监督体系和途径来看,检察机关对类案案例进行类型化分析,梳理出产生类案问题的原因,再有针对性地、集中地对错误裁判进行监督,不失为一种拓展监督手段、提高监督效果的有效途径。该文就类案、类案监督方法等概念性问题进行探索,试结合民行检察工作实践和具体的案例,分析产生类案问题的主要原因,对构建民行检察类案监督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略陈管见。
【关键词】:类案 类案监督 方法论 制度构想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3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8
  • 一、民事类案监督的定义及研究的必要性8-12
  • (一)类案和类案监督的基本含义8-9
  • (二)加强对类案监督研究的必要性9-12
  • 1.类案监督体现检察工作主题9-10
  • 2.类案监督贯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10
  • 3.类案监督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10-12
  • 二、民事类案监督方法论12-15
  • (一)检察机关民事类案监督应制度化12
  • (二)类案监督模式选择12-13
  • (三)类案监督方式方法的探索13-15
  • 三、产生类案问题的原因分析15-20
  • (一)法律层面的原因15-17
  •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缺少合理的限制17-18
  • (三)利益调整的需要是产生类案问题的最直接因素18-20
  • 四、民事类案监督相关制度的构想20-23
  • (一)建立民事案例指导制度21
  • (二)赋予检察机关民事案件错案的调解权限21
  • (三)继续强化检察机关抗诉监督职责21-23
  • 参考文献23-25
  • 致谢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建华;正当当事人理论的现代阐释[J];比较法研究;2000年04期

2 张永泉;审查起诉制度刍议[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3 郑成良,袁登明,吴光荣;司法监督与司法公正[J];中国司法;2004年06期

4 王福华;两大法系中诉之利益理论的程序价值[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5 章武生;论民事再审程序的改革[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6 刘敏;论纠纷的可诉性[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7 姚莉;;司法效率:理论分析与制度构建[J];法商研究;2006年03期

8 李浩;;再审的补充性原则与民事再审事由[J];法学家;2007年06期

9 许红霞;论取消我国民事检察监督制度[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邱天;;民事调解案件再审之完善[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5期


  本文关键词:民事检察类案监督实务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27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327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00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