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性司法应用之探究
本文关键词:恢复性司法应用之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恢复性司法是对刑事犯罪通过在犯罪方和被害方之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以犯罪人主动承担责任消弭双方冲突,从深层次化解矛盾,并通过社区等有关方面的参与,修复受损害的社会关系的一种替代性司法活动。其目的在于:一是犯罪人主动承担个体责任,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进行赔偿;二是受害人利益得到救济、补偿,既包括物质财产方面,也包括精神人格方面;三是受损的社会关系得到修整、恢复;四是促进犯罪者早日回归社会,恢复一种正常的生活秩序。恢复性司法发端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适用较早。恢复性司法在许多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国家也得到适用,他们适用“社区司法”、“家庭组会议”等刑事和解方式,强调家庭或社区在犯罪处罚中的作用,以之平抑社会对正式司法的依赖。本文从恢复性司法的定义入手,通过介绍恢复性司法的特征、历史渊源、价值、功能和模式等,着重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司法体制下,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以及我国设立恢复性司法制度采取何种模式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并对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应做的一些具体工作提出自己具体的见解。
【关键词】:恢复性司法 传统司法 模式 效率 成本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5.2;D926
【目录】:
- 摘要8-9
- ABSTRACT9-10
- 第一章 恢复性司法的概述10-18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的定义10-12
- 一、关于恢复性司法的四种学说10-11
- 二、四种学说的辨析11-12
-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的特征12-14
- 一、主体的合意性12
- 二、形式的可选择性12-13
- 三、执行的非刑罚性13
- 四、功效的双赢性13-14
- 第三节 恢复性司法的价值14-15
- 一、正义价值14
- 二、秩序价值14
- 三、效率价值14-15
- 第四节 恢复性司法的功能15-18
- 一、平衡主体冲突的功能15-16
- 二、恢复受损秩序的功能16
- 三、创建制度安排的功能16
- 四、控制减少犯罪的功能16
- 五、有效分配资源的功能16-18
- 第二章 恢复性司法的发展状况18-23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在外国的运作模式18-20
- 一、被害人——加害人调解程序18-19
- 二、家庭小组会议19
- 三、量刑小组19-20
- 第二节 我国恢复性司法的实践探索20-23
- 一、刑事和解20
- 二、附条件不起诉20-21
- 三、社区矫正21-22
- 四、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与自诉22-23
- 第三章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3-27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推行的必要性分析23-25
- 一、有利于被害人的权利救济23
- 二、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复归社会23-24
- 三、有利于弥补传统私法模式的缺陷,提高司法效率24
- 四、有利于节约司法成本24-25
- 第二节 恢复性司法在我国推行的可行性分析25-27
- 一、思想基础——我国传统法律文化25
- 二、组织基础——人民调解制度25-26
- 三、政策基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与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26-27
- 第四章 构建中国特色的恢复性刑事司法程序27-38
- 一、恢复性司法的目标模式27
- 二、恢复性司法适用案件范围27-28
- 三、恢复性司法方案与刑事司法体系28-30
- 四、创建配套措施,促进社会和谐30-31
- 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中国特色的社会矫正工作31-38
- 参考文献38-39
- 致谢39-40
- 附件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积超;论“恢复性司法”应该缓行[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姜晓敏;何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内在关系[J];法律文化研究;2006年00期
3 蔡景贤;;论我国构建恢复性司法程序的基础[J];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刘江春;;恢复性司法研究[J];求索;2006年11期
5 徐盛希;林春鸿;;恢复性司法的中国命运[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6 石先广;;构建中国式恢复性司法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司法;2007年01期
7 崔楠;;恢复性司法与中国传统社会关系考证[J];政法论丛;2007年01期
8 吴立志;;论中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9 刘孝敏;;恢复性司法:实现社会正义的一种进路[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李茂春;;恢复性司法:刑事司法视角下的“正义恢复”[J];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沅沅;谢雨;;恢复性司法的本土化[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彭俊;;青少年犯罪治理与恢复性司法[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贾盛荣;;论恢复性司法之适用领域[A];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荣德昱;钱永祥;;试析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青少年犯罪矫治中的实践与探索[A];和谐社会建设与青少年发展研究报告——第三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7)[C];2007年
5 王顺安;甄宏;;社区矫正与恢复性司法[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6 李艳霞;;倡导恢复性司法 构建和谐社会[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7 刘东根;;赔偿影响刑事责任的平等性问题研究——恢复性司法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A];犯罪学论丛(第五卷)[C];2007年
8 李綦通;;论我国被害人救助制度的构建——以恢复性司法理念为视角的研究[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9 孙浙燕;;浅析恢复性司法在我国青少年犯罪领域的可行性[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10 江伟人;;恢复性司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路径[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果;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适用及其基本原则[N];法制日报;2006年
2 阮占江;让恢复性司法成为司法和谐的助推器[N];法制日报;2007年
3 本版编辑 陈国庆 谢望原 甄贞;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考量恢复性司法[N];检察日报;2006年
4 刘仁文;恢复性司法:不应只是“听起来很美”[N];检察日报;2006年
5 李红;律师在恢复性司法中的地位与作用[N];江苏法制报;2006年
6 张羽馨 华建文 赵姣蓉;恢复性司法之探索[N];江苏法制报;2007年
7 朱玉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恢复性司法的思考[N];江苏经济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袁婷 顾娟;恢复性司法构建“和谐正义”[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6年
9 李游;恢复性司法:一个新的课题[N];人民法院报;2006年
10 刘仁文;恢复性司法不应只是“听起来很美”[N];人民法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立志;恢复性司法基本理念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杨新红;少数民族地区刑事习惯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江滢;恢复性司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张美兰;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恢复性司法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3 朱腾飞;恢复性司法理论与价值基础分析[D];青岛大学;2008年
4 周琳;论恢复性司法在我国的适用困境及前景[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5 方朝军;我国建立恢复性司法的理性思考[D];苏州大学;2008年
6 吴洁;恢复性司法本土化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7 吴卫东;恢复性司法是少年刑事司法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2008年
8 姚学勇;恢复性司法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孟宪潞;恢复性司法模式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10 陈立达;恢复性司法本土化之可行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恢复性司法应用之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7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47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