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程序性辩护

发布时间:2017-05-14 02:00

  本文关键词:论程序性辩护,,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程序性辩护在刑事诉讼实务界以及刑事诉讼法学研究领域都是一种非常新鲜的辩护形态,我国法学界对这种辩护形态的研究还相当不成熟,这个从学者们对程序性辩护概念的纷繁复杂的界定中可窥见一斑。本文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程序性辩护的概念,阐述了程序性辩护的性质、程序性辩护的要素,并详细论述程序性辩护与实体性辩护的区别、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证明的关系以及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制裁的关系。需要强调指出的是,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思考,提出了程序性辩护的四个必要性和三大局限性,并结合中国刑事司法实际,提出了在我国推行程序性辩护将要面临的困境,最后针对这些现实的困境提出了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 本文的第一章主要阐述了程序性辩护的内涵及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具体内容包括程序性辩护的概念、程序性辩护的性质、程序性辩护的要素、程序性辩护与实体性辩护、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证明、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制裁。其中程序性辩护的概念、性质和要素属于程序性辩护的内涵,而实体性辩护、程序性证明和程序性制裁是与程序性辩护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的三个概念。 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程序性辩护的必要性。笔者归纳了程序性辩护的四个必要性:第一,伴随着社会转型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尤其是程序性权利意识不断觉醒;第二,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存在大量的程序性违法行为,使得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增强了程序性辩护的紧迫性;第三,程序性辩护是行使完整的辩护权的内在要求;第四,刑事辩护的现状要求程序性辩护这样一种新的辩护形态的注入,以提高辩护的效果。 第三章主要阐述了程序性辩护的局限性。笔者总结出程序性辩护有三大局限性:第一,如果程序性辩护成功,那么就太便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了,他们犯了罪却不用接受刑事处罚;第二,如果程序性辩护成功,那么对于被害人及其家属是不公平的;第三,如果程序性辩护成功,那么对于社会也是不公平的,甚至会引起社会的恐慌。 第四章主要阐述了程序性辩护面临的困境及我们应当努力的方向。在程序性辩护面临的困境方面,笔者阐述了五大困境。第一,程序性辩护的局限性使得普通民众不愿意接受这种辩护形态;第二,程序与实体孰轻孰重的问题依旧处于争论之中;第三,公安、检察院地位太高,而法院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四,针对侦查行为、公诉行为和审判行为程序合法性的司法审查制度缺少法律依据;第五,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让程序性辩护如履薄冰。在努力的方向问题上,笔者提出我们应当朝四个方面努力。第一,针对程序性辩护的局限性使得普通民众不愿意接受这种辩护形态的困境,我们应当在对他们这种心理表示理解的同时,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一种理念;第二,针对程序与实体孰轻孰重的问题依旧处于争论之中的困境,我们应当从这个争论的怪圈中跳出来,在更高的层面即宪法层面理解为什么要进行程序性辩护,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第三,通过司法改革提高法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第四,做好立法工作,使程序性辩护有法可依。
【关键词】:程序性辩护 必要性 局限性 困境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5.2
【目录】:
  • 内容提要2-5
  • ABSTRACT5-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程序性辩护之内涵及与相关概念之关系12-28
  • 一、程序性辩护的概念12-13
  • 二、程序性辩护的性质13-15
  • 三、程序性辩护的要素15-18
  • 四、程序性辩护与实体性辩护18-21
  • 五、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证明21-23
  • 六、程序性辩护与程序性制裁23-28
  • 第二章 程序性辩护之必要性28-33
  • 一、程序性辩护兴起的历史必然性28-29
  • 二、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29-30
  • 三、程序性辩护是行使完整的辩护权的内在要求30-31
  • 四、刑事辩护的现状需要程序性辩护来改变31-33
  • 第三章 程序性辩护之局限性33-37
  • 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逃脱刑事处罚33-34
  • 二、被害人及其家属可能认为司法不公34-35
  • 三、程序性辩护成功可能引起社会恐慌35-37
  • 第四章 程序性辩护之困境及努力的方面37-49
  • 一、程序性辩护面临之困境37-42
  • (一) 普通民众不愿意接受此种辩护形态37-38
  • (二) 程序与实体孰轻孰重依旧处于争论之中38-39
  • (三) 法院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39
  • (四) 程序合法性的司法审查制度缺少法律依据39-40
  • (五) 刑事司法中的潜规则让程序性辩护如履薄冰40-42
  • 二、推行程序性辩护制度所应努力的方面42-49
  • (一) 尽量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一种新的理念42-43
  • (二) 在宪法层面理解程序性辩护43
  • (三) 通过司法改革提高法院的独立性和权威性43-44
  • (四) 做好立法工作,使程序性辩护有法可依44-49
  • 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3
  • 后记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尉兰琴;;论我国刑事诉讼价值取向[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2 陈瑞华;;程序性裁判中的证据规则[J];法学家;2011年03期

3 刘晓蕾;;对刑事诉讼中被告人权利的一些看法[J];延边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4 杨菲;;品格证据规则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06期

5 张红卫;;浅议无罪推定原则[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高贺仁;;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的保护——以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1年21期

7 ;刑诉程序改革体现人权保障[J];公民导刊;2011年09期

8 史炜;;刑事程序失灵的危害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3期

9 赵晓秋;;刑诉修法的32年“长跑”[J];法律与生活;2011年18期

10 王晋;;我国刑事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权的立法考察与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荣;;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保护问题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张成敏;;关于疑罪从无的逻辑[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3 袁春怡;周东平;;董必武的刑事司法思想及其对中国刑事司法现代化的启示[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4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5 廖大刚;;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必要性研究——从如何构建和谐社会谈起[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6 翁跃强;胡涛;;试论检察权外部制约机制的构建[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7 郭立新;张红梅;;论检察权的外部监督制约机制[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宋云苍;;定罪程序和量刑程序分设——无罪辩护案件律师量刑辩护尴尬处境的唯一出路[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王利平;唐炜海;娄荣斌;;公诉工作的科学发展与量刑建议制度的构建[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昌义;乔岚;;检察制度改革之公诉改革[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刘仲一;程序性裁判对于刑事司法公正的意义[N];光明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晏向华;被告人权利和公共利益可否兼得[N];检察日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李斌;让量刑无限精准[N];平凉日报;2010年

4 冷继林;对一审判无罪的在押被告人应变更强制措施[N];检察日报;2005年

5 中国政法大学 王锋;参考诉辩协商完善简易程序[N];检察日报;2010年

6 郭国松;以程序正义保护被告人权利[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法院 王其生 江津区人民法院 张娇东;“能动司法”运行空间探寻[N];人民法院报;2011年

8 记者 吴娟;量刑轻重可当庭辩论[N];中山日报;2011年

9 冯莹;司法理念的重大进步[N];人民法院报;2008年

10 张丽姑;情与法的和谐统一[N];闽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永红;刑事程序性裁判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2 于平;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孔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及其在我国的确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王U

本文编号:3640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640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55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