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矛盾越来越多,矛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矛盾化解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一时间,我国的信访量与诉讼量高企,聚众围堵各级党委、政府大门,干扰正常信访秩序的事件屡见不鲜,到天安门、中南海等重要地区进京非正常上访的人数不断上涨。迅速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成为了各级党委、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调解作为一种能够较为平和地化解矛盾的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传统的人民调解方式发展受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背景下,各地纷纷探索建立了不同操作模式的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以求短期内迅速化解矛盾。在中央出台大调解指导意见后,山西省探索建立了自己的操作模式,山西大调解机制是在整合四类调解资源的基层上,依托三级矛盾调解中心组织运行,既充分利用现有调解资源,又强化部门配合联动,共同化解矛盾的一种机制。本文第一章对大调解机制的内涵与特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对山西省大调解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了全面介绍;第三章,对山西省大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的方式进行了介绍,对其实施后产生的社会效果进行了说明;第四章,对山西省大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第五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山西省大调解机制的相关对策。从山西省大调解机制实施后的效果来看,整合各类调解资源,通过部门之间的联动来共同化解矛盾的这种方式,虽然容易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长期来看却是存在隐患的,且与依法治国的理念背道而驰。因此,要更新观念,摒弃大调解思维,强化多元化纠纷解决的意识,推动矛盾纠纷通过调解、诉讼、仲裁、行政复议、行政裁决等多种方式解决,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关键词】:大调解 社会矛盾 人民调解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2
- 绪论12-18
- 一、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12-14
-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12-13
-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13-14
- 二、 国内外研究动态14-17
- 一、 国内研究动态14-15
- 二、 境外研究动态15-17
- 三、 主要研究方法17-18
- 第一章 大调解机制的内涵与特点18-29
- 第一节 大调解机制的产生18-22
- 一、 传统调解方式的发展与困境18-20
- 二、 大调解机制的产生原因20-21
- 三、 大调解机制的产生过程21-22
- 第二节 大调解机制的内涵22-24
- 一、 中央关于大调解机制的指导意见22-23
- 二、 大调解机制的含义23
- 三、 大调解机制的性质23-24
- 第三节 大调解机制的特点24-29
- 一、 调解主体的整体联动24-25
- 二、 司法机关的积极参与25-26
- 三、 化解矛盾更加高效26-27
- 四、 调解范围更加宽泛27-29
- 第二章 山西省大调解机制的运行29-39
- 第一节 大调解机制的主体29-31
- 一、 各级党政机关及其行政部门29-30
- 二、 各级法院及其派出机构30
- 三、 其他社会团体30-31
- 第二节 大调解机制的组织结构31-35
- 一、 三级调解中心31-33
- 二、 四类调解组织33-35
- 第三节 大调解的运行机制35-39
- 一、 调解中心工作运行机制35-36
- 二、 “五调对接”联动机制36-39
- 第三章 山西省大调解机制矛盾化解方式及效果39-46
- 第一节 大调解机制化解矛盾的方式39-41
- 一、 依托三级中心构建调解网络39-40
- 二、 依托人民调解达到调解互通40
- 三、 依靠综治协调实现联动调解40-41
- 第二节 大调解机制的实施效果41-46
- 一、 村级中心少矛盾很少调解42-43
- 二、 乡级中心有矛盾无力调解43-44
- 三、 县级中心有矛盾无人调解44-45
- 四、 对接联动没有真正实现45-46
- 第四章 山西省大调解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46-56
- 第一节 大调解机制本身的问题46-49
- 一、 大调解机制的合法性问题46-47
- 二、 县级调解中心的合法性问题47
- 三、 调解机制的协调错位47-48
- 四、 调解机制的个性化缺失48-49
- 第二节 法律制度的缺失49-51
- 一、 行政调解的法律制度缺失49-50
- 二、 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的缺失50-51
- 三、 司法确认制度有待完善51
- 第三节 大调解机制运行中的问题51-56
- 一、 调解人员短缺52
- 二、 调解员的素质有待提高52-53
- 三、 调解的经费没有保障53-54
- 四、 宣传工作不到位54-56
- 第五章 完善山西省大调解机制的思路与对策56-66
- 第一节 更新矛盾调解的观念56-59
- 一、 强化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意识56-57
- 二、 改变三级中心的错误定位57
- 三、 正确认识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关系57-58
- 四、 充分利用和合理协调各类纠纷解决方式58-59
- 第二节 制定完善有关法律制度59-61
- 一、 制定行政调解的法律制度59-60
- 二、 规定民事诉前强制调解制度60
- 三、 完善司法确认制度60-61
- 第三节 加强人民调解的规范化建设61-66
- 一、 招聘配齐调解人员62
- 二、 提高调解员的素质62-63
- 三、 完善经费保障机制63-64
- 四、 加大宣传工作力度64-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70
- 致谢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倬恺;;大调解机制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泰州海陵为例[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1年11期
2 闫博慧;;中国特色下大调解机制的运行道路[J];职业时空;2013年09期
3 梁宇玲;;构建大调解机制之管见[J];法治论坛;2009年02期
4 徐慧;韩旭霞;;构建邢台市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解亮晶;韩弘力;;促进社会和谐中大调解机制的改革和完善[J];法制与社会;2010年15期
6 李青;沈建军;;创新大调解机制的思考[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3期
7 张琳;;关于完善“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的若干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8 程琳;;论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0年07期
9 赵杨;韩弘力;;内蒙地区构建大调解机制的格局与思路[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10 韩弘力;张万军;;对内蒙古自治区大调解机制运行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妍邋花文明;“五大联动”深化大调解机制建设[N];江苏法制报;2007年
2 记者 王文珩;构筑大防控格局 建立大调解机制[N];廊坊日报;2007年
3 胡劲松;完善大调解机制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N];徐州日报;2007年
4 杨淑慧邋朱先明;“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显成效[N];江苏法制报;2008年
5 南宗办;大调解机制入选南通改革开放30年30件大事[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酥言;完善乡镇大调解机制的探讨[N];江苏法制报;2010年
7 记者 张有成 通讯员 韩强 刘潮杰;河南淅川检调衔接大调解机制真管用[N];检察日报;2010年
8 郑委;强化党政主导 充分发挥三位一体大调解机制作用[N];广安日报;2010年
9 南通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陈斌;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引领推进社会大调解机制建设[N];新华日报;2010年
10 记者 潘宁;崔东街道构建大调解机制促和谐[N];本溪日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琥;大调解走向法制化研究[D];福州大学;2014年
2 仇大鹏;山西省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3 周玮;大调解机制弥合社会矛盾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09年
4 倪萍;大调解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5 解亮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调解机制中的功能研究[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1年
6 李楠;论大调解机制的现状及完善[D];山东大学;2014年
7 王勇;大调解机制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寒非;大调解机制中的法院角色[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尹文雯;和谐社会视角下大调解机制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10 杭宇;完善扬州市大调解机制的对策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山西省矛盾纠纷大调解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4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8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