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调仲对接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建构
本文关键词:论调仲对接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首先从当代社会多元化发展状态出发,论述了为适应多元化社会发展纠纷解决的需要,诉讼这一纠纷解决机制不可能成为唯一的解纷方式,各种非诉的纠纷解决方式,如仲裁、调解等必然成为不可缺少的解纷机制的构成部分。调解和仲裁在解决纠纷方面无论是法律适用还是解决纠纷的方式方面,均具备其他解纷方式无法替代的优势,然而,这两种纠纷解决方式也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调解由于过于灵活,双方直接达成的调解协议本身不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导致协议因当事人的诚信问题而被弃置,最终也严重影响甚至阻碍了调解这一纠纷解决机制作用的发挥。仲裁作为一种古老而又现代化的纠纷解决方式,虽有法律以及司法权力的支持和保障,但是,由于司法对仲裁裁决的包容性不够,,导致仲裁为了避免被撤销和不予执行的风险而日益诉讼化。为了充分发挥调解和仲裁两种制度的解纷功能,调仲对接制度的建构成为必然。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调诉对接和调仲对接制度的比较、国内和国外及国际组织对调仲对接制度运用的比较等角度,分析各种调仲对接制度的优势及现行调仲对接制度建构不能满足多元化社会解 纷需要的问题。调解和仲裁这两种制度具备对接的制度共同性基础和互补性特点,调仲对接制度的模式更应该灵活多样,调仲对接制度中两者没有先后使用顺序的硬性规定,基本取决于当事人意思自治,不但提高了解决纠纷结果的可接受性,更加提升了解决纠纷的彻底性。 目前关于调仲对接制度,法律方面没有完善的规定,但实践中,调仲对接制度不仅模式多样而且在解决当事人之间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障调仲对接制度解纷优势发挥,立法、司法及社会各方面的保障完善及调仲对接各种模式的设计和推广势在必行。
【关键词】:调解 仲裁 调仲对接 诉调对接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D925.7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7
- 目录7-9
- 引言9-11
- 第一章 调仲对接制度的基本问题概论11-19
- 第一节 纠纷及纠纷解决机制概述11-13
- 一、 纠纷的含义及特征11
- 二、 纠纷解决机制概述11-13
- 第二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相关概念简述13-19
- 一、 调解的含义、属性、种类和特征13-15
- 二、 仲裁的概念、特征及分类15-17
- 三、 调仲对接的内涵及特征17-19
- 第二章 调仲对接制度的法理基础19-29
- 第一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必要性19-23
- 一、 现行调诉对接制度的相关问题思考19-22
- 二、 调仲对接制度建构的必然性22-23
- 第二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可行性23-26
- 一、 调解与仲裁制度的文化共同性24-25
- 二、 调解与仲裁制度的解纷理论的相似性25-26
- 第三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价值26-29
- 一、 调仲对接制度的效益价值26-27
- 二、 调仲对接制度的公正价值27
- 三、 调仲对接制度更容易实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27-28
- 四、 调仲对接制度能实现当事人利益的最大化28-29
- 第三章 当今世界有关调仲对接制度的实践及规定29-35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对调仲对接制度的运用29-33
- 一、 其他国家关于调仲对接制度的规定29-31
- 二、 国际组织关于调仲对接制度的规定31-33
- 第二节 中国关于调仲对接制度的实践及规定33-35
- 第四章 调仲对接制度建构的设想35-46
- 第一节 调仲对接制度应遵循的原则35-38
- 一、 自愿原则35-36
- 二、 当事人平等原则36
- 三、 合法、合理的原则36-37
- 四、 调解和仲裁无次序分别的原则37
- 五、 程序灵活性原则37-38
- 六、 司法予以支持和保障原则38
- 第二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适用范围38-39
- 第三节 适用调仲对接制度应当具备的条件39-40
- 一、 调仲对接制度中调解员应当具备的条件39-40
- 二、 适用调仲对接制度的条件40
- 第四节 调仲对接的模式建构40-43
- 一、 仲裁中引入调解40-41
- 二、 Med——Arb 模式41-42
- 三、 仲裁委员会中附设调解机构的模式42
- 四、 先仲裁后调解(Med—Post—Arb)模式42-43
- 第五节 调仲对接制度的保障机制43-46
- 一、 调仲对接制度的立法保障43
- 二、 调仲对接制度的司法保障43-44
- 三、 调仲对接制度的社会权力保障44-46
- 第五章 结语46-47
- 参考文献47-49
- 致谢49-5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0-5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登华;;试论可仲裁范围的限与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王亚明;;1949年以来中国大陆的纠纷解决机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3 杨慧;;论消费争议解决途径的障碍及疏通[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4 洪超兰;於恒强;;完善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构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刘艳芳;;论我国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造[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黄彬;胡勇;;西部民族地区农村国家法与苗族习惯法冲突解决机制透视[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7 张居盛;彭泽虎;;新农村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8 杨成;邵毅超;;美国ADR对我国农村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9 胡勇;;农村土地纠纷化解的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10 陆在春;;我国教育仲裁制度的重构与完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效率与保障:调解机制如何在我国民事争议解决中发挥作用[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王鹏;;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法院判决正确性问题探析——从合同诈骗罪与合同违约竞合说起[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谢桦;;论中国医疗纠纷ADR解决机制的建构[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二辑)[C];2007年
4 张锐智;;论我国传统法文化在健全代替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启示[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5 陈培杰;;论民间调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6 陈琨;;由安然事件探讨公司领导人道德危机问题[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7 田孟华;;创建学习型法院与提高法院审判质效——基于我国法院党建工作的思考[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8 肖辉;孙文胜;;论人民调解制度与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以新农村建设为视角[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9 项冶萍;罗长青;费文婷;高俊;;美国ADR对完善我国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的借鉴意义[A];2007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7年
10 李广辉;;司法管辖权与仲裁管辖权冲突之解决[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猛;新农村建设视阈下的农村纠纷多元解决机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潘华志;权利冲突的法理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唐峰;纠纷和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肖易儒;林权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4 谢华;关于构建中国体育仲裁制度及相关理论问题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孟兆芳;以人为本视角下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周谅;调裁制度的发展与理论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郭露璐;论我国的人民调解制度的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熊亚娜;劳动争议诉前调解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论调仲对接的法理基础与制度建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85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85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