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是近年来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探讨十分热烈的民事审判制度课题之一。法院调解是一种特殊的调解活动,是指民事诉讼的双方当事人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和协调下,就民事权益争议的问题,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从而解决纠纷的活动和诉讼制度。由于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审判实务中调解权被滥用、错用,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形成特有的“调解主导型审判方式”,其负面效应已日渐凸显。社会上因此产生了废除调解制度的声音,本文拟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进行重构。 本文正文共分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法院调解制度的概述。首先阐述了法院调解的概念,进而分析了法院调解的特点和意义,然后从调解制度发展史来考察调解在古代、近代和现代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表明法院调解能够发展成为一项民事诉讼制度,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和独特的历史条件。 第二部分先介绍了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其次,结合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调解结案的比重总体上虽呈下降趋势,但与判决比,仍占绝对多数,对其诉讼价值进行分析,并肯定了法院调解仍具有重要的诉讼价值:调解能充分发挥简易迅速和灵活多变地解决纠纷的作用,弥补判决的功能局限;调解内含的法律精神与我国审判方式改革方向相一致。最后,对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主要包括:(1)现行法院调解模式不完全符合诉讼经济原则;(2)法院调解不应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3)法院调解的原则不够科学;(4)强制调解的倾向虚化了自愿原则。在此基础上进而指出,“调审合一”模式带来诸多弊端的根源主要在于调解和审判在主持人员上的竞合和程序运作上的混同,即调解制度本身存在问题。 第三部分介绍了理论界和司法界关于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主要观点,通过分析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的调审结合制度自身存在的矛盾,并总结了我国法院调审分立改革失利的原因,指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出路是审前调解。最后,通过借鉴英、美、日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和经验,立足我国实际,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提出了几点建议:(1)明确法官在法院调解中的角色定位;(2)加强调解在审前程序中的运用;(3)促进和解;(4)构筑多元化的民事纠纷解决体系,最后是立法规定法院调解的期限。 笔者相信,通过改革和完善我国法院的调解制度,将会使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并更好地体现出对普通民众的法律关怀。
【关键词】:法院调解 诉讼价值 审前调解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6.2;D925.1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前言9-10
- 一、法院调解制度概述10-15
- (一) 法院调解的概念10
- (二) 法院调解的特点10-11
- (三) 法院调解的意义11
- (四)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历史11-15
- 二、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存在的问题15-25
- (一) 我国现行法院调解制度的主要内容15-17
- (二)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现状及诉讼价值分析17-20
- (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20-25
- 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与完善25-39
- (一) 理论界关于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观点和司法实务界调审分立的探索25-28
- (二)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与其他国家法院调解制度的比较28-30
- (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几点建议30-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浅议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2 邓和军;;论中国民事诉讼调解程序的充实[J];社科纵横;2011年05期
3 王广玉;;浅议独立行政诉讼制度[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7期
4 李辉;;我国法院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J];China's Foreign Trade;2011年16期
5 刘成祥;;新时期加强法院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6 崔玲玲;;论我国群体性纠纷诉讼解决的配套机制[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7 蔡韵;郑素玉;;“无罪推定”原则与我国刑事诉讼法[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林荫道旁[J];兵团建设;2011年14期
9 金海燕;;工人维权为何敢怒不敢言[J];检察风云;2011年15期
10 小保;;侵权赔偿与工伤保险赔偿可否兼得?[J];就业与保障;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王志伟;;邀请人大代表协助法院调解的法理依据及社会价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创新法院调解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2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4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广军;;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章武生;;论我国群体诉讼价值和功能的发挥——兼评我国代表人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潘公明;;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9 王屏;;从一起案例分析抵押权的若干问题[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李晨;;法院调解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对福建某基层法院的实证调查[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华清 晁兰军;海东两级法院调解创新效果好[N];青海日报;2005年
2 广宽 田忠 记者 孙健;普市法院调解中心5天就结案[N];大连日报;2008年
3 记者 朱明奎 见习记者 刘刚林;要努力开创全州法院调解工作新局面[N];民族日报;2008年
4 唐松平 陈松;种子质量差法院调解农民得补偿[N];农民日报;2009年
5 刘益 查兴田 本报记者 杨惠;清镇环保法庭法院调解与社会调解相结合[N];贵州日报;2009年
6 周溯 周瑞平 (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周溯);强化法院调解 促进社会和谐[N];安徽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晓晶;全市法院调解工作现场会在汝南召开[N];驻马店日报;2009年
8 记者 张冯焱 实习生 陆颖;上半年全省法院调解案件6万起[N];郑州日报;2009年
9 苑克建 公丕岐;临江市法院调解新举效果好[N];长白山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杨磊 实习生 杨婧;省高院召开全省法院调解工作电视电话会议[N];贵州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2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3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4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6 高向武;附带民事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李菁菁;侦查程序诉讼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姚志坚;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艳;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吉林大学;2005年
2 侯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法院调解之法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闫丽萍;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4 李海炅;法院调解作为一项诉讼制度的考察[D];河南大学;2002年
5 王瑞云;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6 袁丽娜;法院调解的检讨与重塑[D];四川大学;2004年
7 陈晨;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姜霞;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湘潭大学;2003年
9 周敏华;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10 何健钊;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0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39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