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8 02:07

  本文关键词: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司法 民意 回应 机制


【摘要】: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法治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立。依法治国的步伐不断的向前推进,民众的法律意识也在显著提升,对于司法活动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此同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过程中所积聚的问题和矛盾逐渐显现,引发了大量疑难的、复杂的、新型的案件。一时之间汹涌的民意汇集到司法领域,不断影响并挑战着司法的权威并屡屡发生碰撞。面对民意司法机关究竟应当如何应对?是采取对民意完全不闻不问逃避回避的态度还是主张司法应顺应民意并最大限度的尊重民意,亦或者认为司法应当合理吸收与引导民意?本文支持第三种态度及司法回应民意说。主张在坚持司法活动自身规律性的同时,通过构建一定的制度来实现对于民意的合理吸收和有效引导,从而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的统一。基于司法回应民意说的理论背景本文拟从司法机关的角度出发,在分析梳理民意的概念、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模式、现状及成因等问题的的基础上,在构建司法回应民意的机制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第一章是关于民意的一般概述。首先分析了民意在我国古代与西方诸国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结合当下的社会环境司法环境界定出本文中民意的概念。其次介绍了民意的几大特征并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分类。第二章介绍了司法回应民意模式的选择及其依据。理论界对于司法与民意的关系主要存在三种学说。及司法独立民意说、司法顺应民意说与司法回应民意说。通过对这三种学说合理性的分析本文选择了司法回应民意说,并且从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方面论证了此种学说的相对合理性。第三章讨论我国司法回应民意存在的问题及对其成因进行分析。通过梳理我国司法回应民意的现状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成因,以便在下文中提出应对之策时做到有的放矢。第四章提出完善我国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的建议。包括改进司法获取民意的渠道、强化司法区分民意的能力、提升司法引导民意的水平与规范司法反映民意的方法。
【关键词】:司法 民意 回应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第1章 民意的一般概述11-19
  • 1.1 民意的概念11-12
  • 1.2 民意的特征12-17
  • 1.2.1 涉及案件的特殊性13
  • 1.2.2 主体的自主性13-14
  • 1.2.3 民意的多元化14-15
  • 1.2.4 内容的道德性15-16
  • 1.2.5 民意的可引导性16
  • 1.2.6 表达形式的多样性16-17
  • 1.3 民意的分类17-19
  • 1.3.1 主流民意与非主流民意17
  • 1.3.2 公开民意与潜在民意17
  • 1.3.3 成文化民意与非成文化民意17-19
  • 第2章 司法回应民意模式的选择及其依据19-29
  • 2.1 司法回应民意模式的选择19-20
  • 2.2 司法回应民意的理论依据20-25
  • 2.2.1 司法的民主性要求尊重民意20-22
  • 2.2.2 司法的开放性要求吸纳民意22-23
  • 2.2.3 司法的能动性与考量民意23-24
  • 2.2.4 司法的公正性与借鉴民意24-25
  • 2.3 司法回应民意的实践基础25-29
  • 2.3.1 古代中国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实践25-26
  • 2.3.2 人民民主政权时期司法与民意关系的典型范例26-27
  • 2.3.3 法治建设新时期司法与民意的关系27-29
  • 第3章 我国现阶段司法回应民意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29-36
  • 3.1 司法回应民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9-30
  • 3.1.1 司法回应民意范围不足29-30
  • 3.1.2 司法回应民意方式不当30
  • 3.2 问题的原因分析30-36
  • 3.2.1 影响司法的民意形式过于多元化31-32
  • 3.2.2 影响司法的民意内容过于具体化32-34
  • 3.2.3 影响司法的民意路径过于间接化34-36
  • 第4章 完善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的建议36-45
  • 4.1 改进司法获取民意的渠道36-38
  • 4.1.1 借鉴与创新:引入“法庭之友”制度36
  • 4.1.2 重塑与激活:改进人民陪审员制度36-38
  • 4.2 强化司法区分民意的能力38-41
  • 4.3 提升司法引导民意的水平41-42
  • 4.4 规范司法反映民意的方法42-45
  • 4.4.1 采用法律解释吸收民意诉求43
  • 4.4.2 适用法律原则反映民意趋向43-45
  • 结语45-46
  • 参考文献46-48
  • 致谢48-49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怡;网络民意与“失控的陪审团”[J];百姓;2004年02期

2 刘星;法律解释中的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法律现代性引出的一个问题[J];比较法研究;1998年01期

3 周永坤;;民意审判与审判元规则[J];法学;2009年08期

4 卢志刚;;刑事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的构建[J];理论月刊;2012年02期

5 郑成良,张英霞,李会;中美两国司法理念的比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2期

6 刘燕;;案件事实的人物建构——崔英杰案叙事分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2期

7 上海市金山区人民法院和人民法院报社联合课题组;张斌;倪寿明;王庆廷;;个案处理中的民意与司法——以50个联名信刑事案例为考察样本[J];人民司法;2012年01期

8 季卫东;;法治与选择[J];中外法学;1993年04期

9 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10 褚国建;;法院如何回应民意:一种法学方法论上的解决方案[J];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定剑;[N];法制日报;2001年



本文编号:5555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5555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9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