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比附定罪

发布时间:2017-08-31 17:18

  本文关键词:论中国传统司法实践中的比附定罪


  更多相关文章: 推类思维 比附定罪 合理性 或然性 可靠性


【摘要】:中国传统法律采用绝对法定刑的立法模式,法条的构成要件极为具体、细致,这种具体、细致的规定使得同一类案件的不同表现形态在立法中无法相应地表达,法律罪名的具体化导致其涵摄案件的范围狭窄,司法实践中会出现"罪无正条"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践中运用比附的技术很合理地弥补了我国古代法律罪名涵摄力低的一面。比附定罪的思维本质是我国古代的推类思维在司法领域的运用。推类思维中的"类可推"是比附定罪思维合理性的基础,而"类不可必推"又使得比附定罪思维具有或然性的特征,"察类"则是比附定罪思维可靠性的保证。
【作者单位】: 山东政法学院法学院;
【关键词】推类思维 比附定罪 合理性 或然性 可靠性
【基金】:作者主持的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论中国传统法律中比附的合理性》(项目批准号:15YJC82001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6
【正文快照】: 与现代刑事立法相比较,我国古代法律最大的特点是绝对法定刑的立法模式,与绝对法定刑直接相关的就是法条的构成要件极为具体、细致,这种具体、细致的规定使得同一类案件的不同表现形态在立法中无法相应地表达,因此司法实践中会出现“罪无正条”的问题;而绝对法定刑这种十分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明明;;推类逻辑:中国古代逻辑的原型(下)[J];毕节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5期

2 崔清田;推类:中国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J];中州学刊;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道胜;凌桂萍;;明清徽州分家阄书与民间继承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王星月;;浅谈清朝的“孝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3 李启成;;清末民初刑法变革之历史考察——以人口买卖为中心的分析[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4 陈利;邓建鹏;宋思妮;;法律、帝国与近代中西关系的历史学:1784年“休斯女士号”冲突的个案研究[J];北大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5 杨晓辉;;明清刑事审判制度及实践一瞥——以《聊斋·胭脂》为视角[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李艳君;;从“状式条例”看清代对书状的要求[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7 李艳君;;清代民事上控制度述论[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苏亦工;;公正及公益的动力——从《未能信录》看儒家思想对清代地方官行使公共职能的影响[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9 柏桦;;明清州县的狱具及凌虐罪囚[J];北方法学;2010年04期

10 潘宇;;中国古代民事调解制度的文化解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孔志国;;制度规避[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2 唐仕春;;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的构建:会馆禀请与衙门给示[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3 刘邦凡;张翠;;论墨家的类逻辑[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沈永福;;德性、制度与利益——传统诚信运行的三个路向[A];2013·学术前沿论丛——中国梦:教育变革与人的素质提升(上)[C];2013年

5 张中秋;;传统中国法特征新论[A];中华民族优秀法律传统与当代中国法制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钱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忠春;清代无讼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许颖;清代文官行政处分程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方靖;近代西方警政的东渐及其在广州的实践[D];暨南大学;2010年

6 招远祺;基于急性缺血中风临床路径组织化卒中管理的构建与实践[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7 潘大礼;民国三四十年代湖北婚姻冲突案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游志能;民族习惯法的经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李伟峰;香火接续:传统社会的招赘婚姻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言浩;不当得利法的形成与展开[D];复旦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斌;清代情理审判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曾方;民国时期民事调解制度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3 林惠;明朝对海盗的打击及其相关法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黄环宇;清代“赘婚”制度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5 刘义哲;清代“慎刑”制度表现与思想传承[D];烟台大学;2010年

6 李秀立;唐代孝文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侯吉庆;明清时期山西典当业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毛珊珊;中国古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能惠;崔清田先生中国逻辑史研究试析[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曹淑丽;清代对苗疆地区的法律治理[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波,张家龙;中国哲学中的逻辑和语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03期

2 王克喜;逻辑与语言——古代汉语与关联性思维的推类[J];中州学刊;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7668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668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fe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