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
本文关键词:浅论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
【摘要】:我国现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市场主体、社会主体之间的纠纷、矛盾频繁发生,使得案件数量有爆发之势。民事案件所涉之纠纷,有些通过当事人间的私下和解即可化解,有些在第三方的介入调和之下达成调解。一般只有在尝试其他途径未果的情况下,才求助于诉讼或者仲裁等法律途径,诉讼,被认为是调和矛盾、化解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诉讼的裁决结果,以案件双方当事人平等对抗为前提。然而,同样作为社会主体的某些特殊人群,因为经济条件、身份地位、知识文化水平等因素,导致其难以获得诉讼中平等对抗的地位。为此,法律援助,以免费提供法律服务的方式,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代理介入诉讼,给予法律上的支持,使得当事人能够享受到同等的法律资源。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社会矛盾得以消解,公民才能有稳定生活、和谐相处的环境。本文共六章,第一章,引言部分;第二章,对民事法律援助在我国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予以简述;第三章,探求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基石,对制度背后的深层理念作三方面的论述;第四章,我国目前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运行现状,对制度运作主体、对象、标准、事项、模式等作简要介绍;第五章,从运行现状出发,整理现阶段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背后的原因作出分析。第六章,基于第四章问题分析,考究域外国家和地区对同类问题的处理措施,从而结合我国现状,提出我国完善之建议。为探求问题之根本,笔者近半年切实参与到法律援助具体工作中去,了解运行现状,求教于法律援助工作人员,整理目前现实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理论,在导师的指导下,作相关分析,而后得出制度完善之个人见解。虽未观全局,但求通过个人的观点,能为制度建设完善些许裨益,望抛砖引玉、教益指正。
【关键词】:民事法律援助 弱势群体 司法公平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引言7-8
- 第1章 我国法律援助的基本内涵和发展历程8-12
- 1.1 我国法律援助的基本内涵8-9
- 1.2 我国法律援助的发展历程9-12
- 第2章 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理论基石12-18
- 2.1 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之责任、法律服务提供者之社会公益12-14
- 2.1.1 政府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之责任12-13
- 2.1.2 法律服务提供者之社会公益13-14
- 2.2 建立司法人权保障机制之措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之要求14-16
- 2.2.1 建立司法人权保障机制之措施14-15
- 2.2.2 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之要求15-16
- 2.3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之组成部分、和谐社会理念之追求16-18
- 2.3.1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16
- 2.3.2 和谐社会理念之追求16-18
- 第3章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运行现状18-26
- 3.1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的主体和对象18-21
- 3.1.1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的主体18-20
- 3.1.2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适用的对象20-21
- 3.2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的事项范围或援助形式21-23
- 3.2.1 接待咨询、普法宣传等非诉事项22
- 3.2.2 案件代理等诉讼事项22-23
- 3.2.3 其他援助事项23
- 3.3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的具体运行模式23-26
- 第4章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26-39
- 4.1 民事法律援助实践供需严重失衡26-30
- 4.1.1 法律援助工作实践中供需现状26-28
- 4.1.2 供需失衡的原因分析28-30
- 4.2 民事法律援助制度实施活动中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30-34
- 4.2.1 民事法律援助实施活动问题现状30-32
- 4.2.2 民事法律援助实施活动问题背后的原因分析32-34
- 4.3 民事法律援助实施过程中各机关部门之间的配合问题34-39
- 4.3.1 各机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35-37
- 4.3.2 原因分析37-39
- 第5章 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之完善路径39-49
- 5.1 关于民事法律援助供需失衡问题之完善路径39-44
- 5.1.1 域外民事法律援助供需失衡问题之思考与借鉴39-40
- 5.1.2 建立严格的案件审批和筛选、分类机制40-42
- 5.1.3 拓宽法律援助服务提供者来源渠道42-44
- 5.2 关于民事法律援助实施问题中之完善路径44-47
- 5.2.1 制度运行模式方面44-46
- 5.2.2 统一法律援助未受理案件的后续处理机制46
- 5.2.3 加强对援助工作环境条件之保障46-47
- 5.3 民事法律援助实施中各机关部门之间的配合路径47-49
- 5.3.1 建立法律援助信息共享平台47-48
- 5.3.2 加强各相关部门、机关责任意识并构建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48-49
- 结语49-50
- 致谢50-51
- 参考文献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虹;论我国法律援助制度[J];理论导刊;2000年10期
2 魏赛娟;浅谈深港法律援助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0年02期
3 张铁柱;建立与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J];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王昀,许刚,刘唯翔,陈斐轶;对上海市现行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葛卫民;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魏琼;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国际标准与中国实践[J];云南法学;2000年02期
7 黄红华;建立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刍议[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8 杨占栋;中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张慧清;谈法律援助制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及对策[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10 曹艳春;外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概况[J];法学杂志;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沈丽飞;;欧美法律援助制度研究——兼论“入世”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建设的影响[A];加入WTO与新时期政法工作前瞻——加入世贸组织与维护社会稳定法律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张雪梅;;对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思考与建议[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3 王永杰;;福利三角结构视野下的中国的法律援助制度[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4 张晓力;;着力保障民生 大力推进法律援助制度建设[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严亮奇;;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律援助制度[A];2009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张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司法制度——如何实现公正与和谐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娟 姚飞(作者单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大学);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N];河北经济日报;2005年
2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陈瑞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新思路[N];法制日报;2007年
3 高贞;法律援助制度的实施与发展[N];法制日报;2007年
4 哈尔滨市法律援助中心 刘荣俊;大力完善法律援助制度 努力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N];哈尔滨日报;2007年
5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永忠;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几个问题[N];法制日报;2008年
6 赵宏伟 付玉;法律援助制度的建立基础及价值取向[N];吉林日报;2010年
7 司法部副部长 赵大程;让完善的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服务社会[N];法制日报;2014年
8 肖贤富;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与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柴瑞娟(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法学院);英美法律援助制度发展概况[N];广西政法报;2002年
10 黄旭东;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N];法制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蓉芳;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规制与完善对策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2 毛杰;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3 陈海蓉;我国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4 刘兆阳;我国法律援助制度发展历程概略[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宏伟;论中国特色法律援助制度的建构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9年
6 尹茂平;中国内地与香港特区法律援助制度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7 廖灿强;“所有人的正义”—英国现代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8 向章平;完善我国法律援助制度之理性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时怡;法律援助制度中的政府责任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10 陈晨;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研究[D];中国人民公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691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69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