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143团人民调解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层社会治理视角下的143团人民调解研究
【摘要】:人民调解作为我国非政府组织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在当下社会变革、矛盾多发时期的新疆,有着越来越广阔的作用,人民调解前提的自愿性、过程的协商性、结局的合意性,对定纷止争化解当事人仇恨甚至对立的情绪,修补裂缝的社会关系,维护新疆各民族的团结,有着诉讼和仲裁都无法代替的作用。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是文章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第二章对“社会治理”和“多元纠纷解决”相关研究进行评述,并对人民调解的独特功能进行分析,对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具体角色进行定位。第三章介绍143团人民调解制度的运行状况,从人员组成、机构设置、案件情况三方面对143团的人民调解制度进行分析。第四章主要论述143团人民调解机制的运作过程。通过论述人民调解的启动及运行,来分析143团人民调解的特色之处。第五章是文章的重要部分,这一部分要介绍143团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际效果,并从维稳、维权、缓解法院受案压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兵团职能等五个方面分析人民调解制度对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民调解 基层社会治理 多元纠纷解决
【学位授予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引言8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8-9
- (一)研究背景8
- (二)研究意义8-9
- 二、研究现状及述评9-16
- 〔一〕人民调解的相关研究9-12
- 〔二〕社会治理理论相关研究12-14
- 〔三〕马克思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观点14-16
- 三、研究方法16
- 〔一〕文献研究法16
- 〔二〕实证研究法16
- 四、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之处16
- (一)研究的重难点16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16
- 五、田野调查地143团的基本情况介绍16-19
- (一)地理位置及法制发展概况16-17
- (二)人口构成及特点17
- (三)兵团与地方人民调解制度的差异17-19
- 第二章 人民调解与基层社会治理概述19-24
- 一、人民调解与社会治理的关系19-21
- (一)人民调解契合了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19-20
- (二)人民调解运用了刚柔并济的治理手段20
- (三)人民调解弥补了单一方式的治理局限20-21
- 二、人民调解是实现兵团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方式之一21-24
- (一)排查预防,源头治理21-22
- (二)三调联动,,化解纠纷22-24
- 第三章 143团人民调解的制度建设24-34
- 一、143团调解人员情况24-26
- (一)143团人民调解员的构成24-25
- (二)143团人民调解员的队伍建设25-26
- 二、143团人民调解组织机构26-29
- (一)调解机构的构成26-27
- (二)调解机构的职能27-29
- 三、143团人民调解处理案件情况29-34
- (一)案件规模29
- (二)案件新特点29-34
- 第四章 143团人民调解制度的运行状况34-49
- 一、人民调解的启动方式34-35
- 二、善治视角下143团人民调解的运行过程35-39
- (一)多元主体参与纠纷解决35-37
- (二)运用多种规范化解矛盾37-38
- (三)采取多种柔性技术缓和当事人敌对情绪38-39
- 三、143团人民调解的特色39-49
- (一)与时俱进,积极应对新型纠纷39-40
- (二)因事制宜,灵活处理常规性纠纷40-46
- (三)因时制宜,巧妙化解季节性纠纷46-47
- (四)以人为本,妥善处理团场流动人口引发的纠纷47-49
- 第五章 143团人民调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分析49-59
- 一、143团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实效49-53
- (一)调解成功率及调解协议履行率49-50
- (二)人民调解与其他调解方式的比较分析50-52
- (三)兵团人民调解存在的弊端52-53
- 二、143团人民调解制度在基层社会治理发挥的作用53-59
- (一)维护社会稳定53-54
- (二)保障公民权利54-55
- (三)缓解法院受案压力,与司法互补55-57
- (四)构建和谐社会57
- (五)实现兵团职能57-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2
- 附录62-63
- 致谢63-64
- 作者简介64-65
- 附表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华玉;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与对策[J];中国司法;2002年10期
2 ;加强指导 密切配合 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新局面[J];中国司法;2002年11期
3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J];中国司法;2002年12期
4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J];新法规月刊;2002年11期
5 陈志新;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01期
6 史长青;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调解的地位重构[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叶知年;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J];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5期
8 胡泽君;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9 吕军,金莲玉;提高人民调解的社会公信力[J];中国司法;2003年12期
10 ;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J];司法业务文选;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斌;;加强和完善人民调解工作 不断提高党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2 熊明华;;排查和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A];湖南省第十届公安理论研讨会“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课题论文集[C];2008年
3 张云香;;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创新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江西卫视“金牌调解”的启示[A];江西省宜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征文活动论文集[C];2011年
4 杨兵;;调解协议司法确认决定书的效力及其瑕疵救济——兼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5 高雪梅;;律师参与社区调解与社会和谐[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春杨;;完善人民调解 化解社会矛盾——从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谈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7 赖梁盟;王晓萍;吴德恩;罗红霞;;贵州省行政调解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1辑)[C];2010年
8 刘淑娟;徐麟;;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互动与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重读董必武《论加强人民司法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六辑)[C];2007年
9 春杨;;人民调解是人民司法的重要补充——读华北人民政府《关于民间纠纷调解的决定》[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10 陈勰;黄思思;张超;;医调委听证制度建设与公正性思考[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伦理学与卫生法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毅涵;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N];福建日报;2004年
2 司法部部长 张福森;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努力推动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N];法制日报;2002年
3 张发禄;重视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N];青海日报;2004年
4 ;罗干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法院报;2002年
5 罗 干;在全国人民调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法院报;2004年
6 记者 成全勃;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 努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N];陕西日报;2004年
7 罗斯基;要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N];阿坝日报;2007年
8 市委常委 政法委书记 孟繁有;做好人民调解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N];赤峰日报;2006年
9 市政府副市长 麻树昌;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N];赤峰日报;2006年
10 记者 明慧;期待人民调解法尽快出台[N];中国改革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梁宏辉;人民调解的监管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2 宋明;人民调解纠纷解决机制的法社会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桥;和谐社会背景下湖南省人民调解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李舒华;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 谈芳;人民调解与诉讼衔接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施丽倩;论人民调解的历史沿革和改革定位[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5 贺利云;人民调解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唐茂林;论人民调解的转型[D];湘潭大学;2006年
7 郭晓锋;人民调解的探究与重构[D];河南大学;2007年
8 丘申长;论人民调解复兴[D];厦门大学;2007年
9 王林鹤;人民调解的社会化运作机制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陈悦健;化解中山市人民调解工作困境的对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733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7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