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论法制现代化视域中调解的法律发展作用

发布时间:2017-09-05 16:06

  本文关键词:论法制现代化视域中调解的法律发展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调解 中国法制现代化 困境 促进作用 限度


【摘要】:调解制度是指纠纷双方当事人,在中立第三方介入的情形下,依据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道德,对争议双方当事人进行调停、说服,从而促使他们进行协商、谅解,自愿达成协议,进而消除纠纷的一项法律制度。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一种,调解在中国的优势地位仍然没有动摇,对纠纷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同样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在学界也达成了共识。然而,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争议。比如,调解是否具有现代性意义?调解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是否具有促进作用?肯定调解具有促进作用的学者们认为,调解在解决纠纷的过程中形成的合意类型化和经典案例库以及对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不仅能够化解当事人的纠纷,融合价值的冲突,而且还为立法提供了有力的素材。同时,调解的过程也受到国家法的约束,符合法治的要求。而否定调解具有促进作用的学者们则认为,调解是一种“和稀泥”的活动,带有浓厚的随意性和强制性,是人治的产物,根本就不符合法治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基本理念,更不用说促进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建设了。笔者以此问题为基点,通过分析调解的本质属性和现代化特性,针对目前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出现的困境,阐释调解对法律的发展促进作用。本文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绪论。其中包括了选题的缘由、意义、国内外文献的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国内外法学界对调解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却很少有人在理论上从调解的视角来探讨法制发展的问题,因此从这一角度出发,撰写本文。同时,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调解和我国法制现代化的概念分别进行了界定,从而为下文的撰写提供了理论上的导向模型。第三部分探讨了目前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出现的六个方面的困境,为下文调解对中国法制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的撰写作铺垫。第四部分主要是论述了调解对法律的发展作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和正反面论证,论述调解所拥有的法治现代性、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优势如何促进法律的发展。第五部分为余论,是对调解的限度进行分析。调解虽然具有很大的效用,但它不是万能的,还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总而言之,笔者结合我国目前法制现代化发展的困境,对调解的天然优势和发展完善体现出的法治性进行阐述,以期突破原有调解观念的束缚,对其地位和作用进行新的认识。
【关键词】:调解 中国法制现代化 困境 促进作用 限度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4
  • 0.1 选题的缘由及意义8-10
  • 0.1.1 现代中国法律的尴尬境地8
  • 0.1.2 研究调解制度的意义8-10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10-13
  • 0.2.1 现代性视域下的中国调解研究10-12
  • 0.2.2 国外调解研究概况12-13
  • 0.3 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3-14
  • 第1章 调解与中国法制现代化概述14-18
  • 1.1 何谓调解?14-16
  • 1.2 中国法制现代化概述16-18
  • 第2章 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困境18-30
  • 2.1 法律价值冲突18-21
  • 2.2 中西法律思维方式的抵牾21-23
  • 2.3 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23-25
  • 2.4 立法的空白25-26
  • 2.5 法律的信任危机26-28
  • 2.6 法律实践不平衡28-30
  • 第3章 调解对法律发展的作用30-41
  • 3.1 调合价值冲突30-32
  • 3.2 弥合中西法律思维方式的抵牾32-35
  • 3.3 减少国家法与民间法的悖离35-36
  • 3.4 填补法律空白36-38
  • 3.5 重建法律信任38-39
  • 3.6 因地制宜与案结事了39-41
  • 余论41-45
  • 参考文献45-47
  • 致谢47-48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笃才;法制现代化研究与20世纪的法制变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卜泳生;简论实现我国法制现代化的基本途径[J];前进;2000年11期

3 涂上飙;论政府与法制现代化[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4 张爱球;法制现代化的概念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5 马存利;法制现代化新探[J];当代法学;2001年01期

6 陈志刚,王美春;浅谈法制现代化和执法者素质[J];内蒙古统计;2001年06期

7 周行君;张达军;;从《生死抉择》看中国的法制现代化[J];法学天地;2002年01期

8 侯强;法制现代化内涵类览及反思[J];探索;2002年05期

9 缪文升;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格塑造[J];滁州师专学报;2002年03期

10 金伟;论亲情伦理与中国的法制现代化[J];理论观察;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庆立;;生态法制现代化刍议[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季金华;;美国法制现代化的模式特征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影响[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英美法系及其对中国的影响[C];2008年

3 范进学;;论现代化司法的理性基础[A];依法治国专题研究——司法改革与依法治国理论研讨会、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崔林林;;略论韩国户主制度的变迁[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5 邓曾甲;;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司法改革[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司法制度的变革[C];2002年

6 马明贤;;混合的法律文化:埃及法制现代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7 穆昌亮;;论依法行政[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8 李振宇;;论边缘法学的法学地位[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 谢晖;我国法制现代化何去何从[N];检察日报;2009年

2 吉林大学法学院 杜宴林;法制现代化———以人为本[N];法制日报;2003年

3 刘烈云;法制现代化之我观[N];检察日报;2001年

4 重庆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龙钰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冯颜利;法制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田文芳 (作者单位:平山县农业局);法制现代化离我们有多远[N];河北经济日报;2007年

6 喻中;法的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N];学习时报;2007年

7 记者 李术峰 尹鸿祝;发展中国家要加快法制现代化建设[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8 顾元;中国法制的回顾与前瞻[N];光明日报;2000年

9 洪流;从法官到律师还是从律师到法官[N];人民法院报;2001年

10 李锋;刑事侦查如何跟上法制现代化脚步[N];人民公安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玉江;中国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的国民基础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2 晁育虎;转型中国法律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杨立杰;民初民事诉讼法制现代化研究(1912-1928)[D];重庆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龙香;论我国的法制现代化[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2 高长慧;中日法制现代化之比较[D];青岛大学;2005年

3 覃勇;城市化与法制现代化[D];四川大学;2006年

4 刘咏;法制现代化理论的意义[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杨珊;论法制现代化视域中调解的法律发展作用[D];湘潭大学;2015年

6 王运华;中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中的多元法律文化建设[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中伟;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法制现代化透视[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8 周可;对我国法制现代化进路的反思[D];江苏大学;2007年

9 谢婧辰;从冲突到融合:日本法制现代化中的传统与现代[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10 徐志刚;罗马法精神及其对当代中国法制进程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9893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9893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7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