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与司法关系的剖析与反思
发布时间:2017-09-05 18:44
本文关键词:民意与司法关系的剖析与反思
更多相关文章: 民意 司法 谨慎 合理吸纳 回应型司法 局限性
【摘要】:民意与司法之间有着天然的紧张关系。如何应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司法者的智慧。 第一部分,作者剖析了民意具有非理性、道德性、多变性、多元化等特点,司法具有独立性、中立性、专业性、程序正当性、终局性等特点,各自的特性决定了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之传播方式的改进、社会转型的结构性格局及司法权威的不足,更加凸显了这种紧张关系。 第二部分,站在司法对民意保持谨慎的立场,作者认为支持该立场的理据有司法的功能定位、司法的专业性质、形式主义法治的要求、司法的独立性要求以及民意的不可知,但是该立场也有正当性存疑、法律思维无法摆脱民意干扰、教条主义诟病,疑难案件裁判需要借助民意等局限性。 第三部分,站在司法对民意合理吸纳的立场,作者认为支持该立场的理据有司法的开放性、协商民主理论的新兴、民意的合理性价值、司法政策的要求,但是也有合法律性存疑,司法权威和稳定性的贬损以及失范带来社会的震荡等局限性。 第四部分,作者从回应型法自身的理论缺陷,构建的必要性以及与中国国情不符三个层次批判了以构建回应型司法克服民意与司法紧张关系的论点。 第五部分,作者基于域外经验的借鉴及当前国情的考量,从缓解民意与司法冲突的制度视角出发,提出、重申或完善合理限制媒体言论自由、司法主动公开、增加裁判文书说理性、正确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与权力尽力保持距离等建议,为司法权威和公信力的成长创造时间和空间机会,以期未来强大的司法遭遇民意时可以游刃有余。
【关键词】:民意 司法 谨慎 合理吸纳 回应型司法 局限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1 民意与司法之间的紧张关系12-22
- 1.1 民意的概念及特征12-17
- 1.1.1 民意的内涵12-13
- 1.1.2 民意的主体13-14
- 1.1.3 民意的特征14-17
- 1.1.4 公众认同与裁判可接受性17
- 1.2 司法的内涵及特征17-19
- 1.2.1 司法的内涵17-18
- 1.2.2 司法权的特征18-19
- 1.3 民意与司法紧张关系凸显的原因19-21
- 1.3.1 民意与司法关系紧张的原因19-20
- 1.3.2 紧张关系凸显的原因之一:传播方式的改进20
- 1.3.3 紧张关系凸显的原因之二:社会转型的结构性格局20-21
- 1.3.4 紧张关系凸显的原因之三:司法权威不足21
- 1.4 民意影响司法的方式21-22
- 2 司法对民意保持谨慎22-28
- 2.1 司法对民意保持谨慎的理据22-25
- 2.1.1 司法的功能定位22-23
- 2.1.2 司法的专业性质23-24
- 2.1.3 形式主义法治的要求24
- 2.1.4 司法的独立性要求24-25
- 2.1.5 民意的不可知论25
- 2.2 司法对民意保持谨慎的局限性25-28
- 2.2.1 司法拒斥民意的正当性存疑25-26
- 2.2.2 法律思维无法彻底摆脱外界信息的干扰26
- 2.2.3 教条主义的诟病26-27
- 2.2.4 疑难案件的审判需借助民意27-28
- 3 司法对民意合理吸纳28-34
- 3.1 司法对民意合理吸纳的理据28-32
- 3.1.1 司法具有开放性的特征28-29
- 3.1.2 协商民主理论的新兴29-30
- 3.1.3 民意有合理性的价值30
- 3.1.4 司法政策的要求30-31
- 3.1.5 吸纳民意不会贬损司法独立31-32
- 3.2 司法对民意合理吸纳的局限性32-34
- 3.2.1 吸纳论的合法律性存疑32
- 3.2.2 协商民主更多关涉立法和决策32-33
- 3.2.3 有损司法的权威及稳定性33
- 3.2.4 失范会带来社会的震荡33-34
- 4 倡导构建回应型司法论34-39
- 4.1 回应型司法的理论基础34-35
- 4.2 回应型司法论的局限性35-39
- 4.2.1 理论自身存在缺陷35-36
- 4.2.2 构建的必要性存疑36-37
- 4.2.3 与中国当前的国情不符37-39
- 5 缓冲司法与民意紧张的措施39-47
- 5.1 美国司法体制中的民意与司法40-41
- 5.2 媒体与司法的关系41-44
- 5.2.1 合理限制媒体言论自由41-43
- 5.2.2 主动公开司法信息43-44
- 5.3 增加裁判文书的说理44-45
- 5.4 正确合理使用自由裁量权45
- 5.5 与权力尽力保持距离45-47
- 6 余论47-48
- 参考文献48-51
- 作者简介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树森;;博弈与和谐:穿行于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J];法律适用;2009年09期
2 孔祥俊;;从司法的属性看审判与民意的关系[J];法律适用;2010年12期
3 周永坤;;民意审判与审判元规则[J];法学;2009年08期
4 张维;;影响法官裁判的民意因素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向朝霞;吴权平;;民意与司法的冲突及协调[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周汉华;论建立独立、开放与能动的司法制度[J];法学研究;1999年05期
7 顾培东;论对司法的传媒监督[J];法学研究;1999年06期
8 陈景辉;;裁判可接受性概念之反省[J];法学研究;2009年04期
9 陈林林;;公众意见在裁判结构中的地位[J];法学研究;2012年01期
10 苏力;;法条主义、民意与难办案件[J];中外法学;2009年01期
,本文编号:7996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7996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