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与审判的关系:反思与重述
本文关键词:调解与审判的关系:反思与重述
【摘要】:我国"审理法官实施调解"的设计思想与德国"裁判法官促进和解"的文化相近,但程序本质却存在根本性差异,这主要体现在:德国裁判法官促进和解必须遵守程序公开、制作笔录、法定听审等基本程序要求,而我国审理法官实施调解却超出法定程序要求,加添了当事人自愿、自治以及保密等因素。以请求权为导向并以适用法律为己任的审理法官,得否从事以利益为导向的调解行为?在我国启动调审分离改革之际,再次反思与重构"审判与调解的关系",成为重要的议题。鉴于调解仅以"实现持续法和平"和"快速彻底解决潜在所有纠纷"为目的,因此其并不属于以"实现实体正义"为目标的审判活动,其也绝非审判的替代方式,充其量仅为审判提供补充而已。换言之,如果我国法院未来设立调解法官专司调解,这也仅意味着法院在履行照管当事人的义务,而非履行审判职能。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关键词】: 和解 调解 审判 既判力 法律效力 执行力
【分类号】:D926.2
【正文快照】: 一、发展历程:从法官和解到法官调解经过2012年8月31日的修订,我国《民事诉讼法》(下称“民诉法”)共规定了三种类型的调解:先行调解(第122条)、庭前调解(第133条第2项)和审判法官调解(第93条以下)。尤其是审判法官实施调解的制度,在我国引发了旷日持久的讨论。如今,随着庭前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刚;程丽庄;;我国民事诉讼的法律效力制度再认识[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2 李浩;论调解不宜作为民事审判权的运作方式[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曾昭度 ,赵钢;对着重调解原则的若干思考[J];法学评论;1988年05期
4 肖建国;;司法ADR建构中的委托调解制度研究——以中国法院的当代实践为中心[J];法学评论;2009年03期
5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6 李浩;;当下法院调解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调解案件大量进入强制执行研究[J];法学;2012年01期
7 卢雄;;对“着重调解”的质疑[J];政法学刊;1989年04期
8 范电勤;;“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宪法审视[J];法学;2012年08期
9 肖建国;;从立法论走向解释论:《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实务应对[J];法律适用;2012年11期
10 汤维建;齐天宇;;漂移的中国民事调解制度[J];比较法研究;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房产新政案件裁判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翟志文;;民事诉讼纠纷要素处置的局限性及其消解——以民事纠纷结构要素为视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王国春;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 吴英姿;;司法过程中的“协调”——一种功能分析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5 熊跃敏;诉讼上和解的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2期
6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7 李桂英;;试论税收代位权的性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赵言荣;;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肖建华;周伟;;民事证明责任分配体系刍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10 肖建华;陈雪梦;;民事证据秘密保护的程序机制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时永才;王刚;;论司法裁判的可接受性——兼议值得当事人信赖的民事审判权运行方式[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2 郭建勇;;司法理性与司法国情:审判权功能之实证探究——以民事司法政策变迁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志相;周舜隆;;在制度供给中嶼出基层法治之路——兼论人民法庭的传统与改革[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肖刚;;我国民事诉讼中证明责任运行失范之反思与重构[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5 陈树森;;调解率的功能回归与机制重构——由案件调解后申请执行情况引发的追问、慎思与求解[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周宗良;;诉讼调解在审判权运行中的角色定位——兼“以案论理”析三对核心关系的处理[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庆华;谭伟峰;赵鹏;;民事调解检察监督探析[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8 朴英姬;;审判委员会制度改革之我见[A];司法体制改革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宝琼;;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刍议[A];使命与发展——第四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胡道才;魏俊哲;;调审分离的司法实践及制度完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七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2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阮友利;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江涛;民事诉讼效率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匡青松;第三人执行异议之诉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6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晓ng;乡村人民法庭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8 尹彦久;法院审级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10 蒋跃川;海上货物运输中货方诉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旋;论中国特色审判方式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周凯霞;论法院“调解热”的成因、影响及对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郭东方;机动车强制责任保险受害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付华华;我国巡回审判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王依来;论诉权保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向杉杉;中日公司司法解散制度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金善红;论股东代表讼诉制度[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肖育文;“三调联动”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蔡晓;我国民事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王丽娟;民事附带上诉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星美;;当代调解制度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9年04期
2 潘剑锋;刘哲玮;;论法院调解与纠纷解决之关系——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展开[J];比较法研究;2010年04期
3 李政;;中国特色的调解制度研究——基于美国调解程序和效力的启发[J];比较法研究;2011年05期
4 刘钟琴;;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程序的反思与建构[J];研究生法学;2011年05期
5 王福华;;现代调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当代法学;2009年06期
6 赵静波;;“大调解”机制下长春市人民调解制度的改革实践与制度创新调研报告[J];当代法学;2012年01期
7 赵明霞;吴孝卿;;浅议民事纠纷委托人民调解[J];中国司法;2007年06期
8 狄小华;;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现代转型[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李娟;;马锡五审判方式产生的背景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增明 段庆丽;[N];江苏法制报;2010年
2 高 远;[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 公丕祥;[N];人民法院报;2006年
4 樊美清邋梅贤明 何晓慧;[N];人民法院报;2007年
5 记者 聂敏宁 通讯员 李勇;[N];人民法院报;2009年
6 记者 卫建萍 通讯员 吴艳燕;[N];人民法院报;2009年
7 ;[N];人民法院报;2010年
8 课题组成员 章俊 骆忠新 吕秋红 周晓清 袁小荣;[N];人民法院报;2011年
9 记者 廖文根;[N];人民日报;2012年
10 宗 边;[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康民;罗健豪;陈丽;;公益诉讼裁判的法律效力及其延伸[J];天津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包冰锋;;民事诉讼和解效力之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3 肖建国;黄忠顺;;调解协议向执行名义转化机制研究[J];法学杂志;2011年04期
4 翁晓斌;论既判力及执行力向第三人的扩张[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3期
5 刘家兴 ,吴泽涵;谈谈调解书的送达及其法律效力[J];法学;1983年09期
6 贺伟军;论执行对既判力的扩张、限缩[J];杭州商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潘虹;;当事人不得约定排除调解书的既判力[J];金卡工程(经济与法);2010年05期
8 李德恩;;法院调解的效力之维[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柯阳友;;既判力理论与再审制度的冲突与平衡[J];法律适用;2006年07期
10 王颖;;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浅谈既判力理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军;;判决的既判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2 贾亚强;;试论行政判决既判力及其司法实践[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东平;白璐;;董必武的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九辑)[C];2009年
4 吴国勋;;从一起未了的借款纠纷案谈证据的法律效力与证明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5 洪海波;夏群佩;;接近正义:构建诉调衔接的司法确认机制——以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扩张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翔;;电子证据在海事调查和安全管理中的作用[A];中国航海学会航标专业委员会沿海航标学组、无线电导航学组、内河航标学组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潘公明;;论自认的法律效力[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8 李旭修;;个案凸现的再审启动权设置缺陷[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9 李旭修;;民事调解书再审启动权的设置缺陷及完善[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孙卫星;林建兴;;民事诉讼中的自认及其法律效力——兼析《若干规定》确立自认制度的重要意义[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利兵;应建立执行力扩张限缩机制[N];江苏经济报;2005年
2 王惠生;执行力扩张的限缩[N];江苏科技报;2007年
3 慧心 勇伶;法院是否有权对调解书提起再审[N];江苏法制报;2006年
4 许平飞;海南要求加强工作执行力建设[N];人民法院报;2010年
5 尤皑平;拒不执行调解书的法律后果[N];江苏经济报;2007年
6 陈思寒;民事调解书格式须统一[N];江苏法制报;2010年
7 陆利兵;执行力扩张的限缩机制[N];江苏法制报;2005年
8 谈伟生 朱来宽;调解书是否适用留置送达[N];江苏经济报;2008年
9 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工商局 郑明;浅谈复议调解书生效后的可诉性问题[N];中国工商报;2008年
10 林发扬;如何确定民事调解书的生效方式[N];人民法院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瑞成;民事判决既判力与程序保障原则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3 孔军;禁止双重危险原则及其在我国的确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陶志蓉;民事判决效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郑学林;民事再审制度改造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6 宋春雨;论民事诉讼一事不再理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胡军辉;民事既判力扩张问题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8 李哲;刑事裁判的既判力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王作洲;既判力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张述元;论刑事审判监督二重性及制度创新[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福勇;民事生效判决与既判力问题探究[D];安徽大学;2003年
2 梁鹏;论诉讼标的[D];山东大学;2005年
3 唐佳红;论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何勇;试论民事判决的既判力[D];兰州大学;2007年
5 彭晶;既判力视角下民事再审程序的重构[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赵洁;论部分请求制度的确立[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7 朱鑫鹏;论一部请求诉讼[D];郑州大学;2004年
8 姚瑛瑛;我国刑事再审程序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刘琛琦;刑事再审程序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黄艳芳;我国执行和解制度的缺陷及完善[D];湘潭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910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891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