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的司法回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07:24
本文关键词:民意的司法回应研究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法制化的发展,新兴网络媒体的崛起和扩张,民众日益增长的知情、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愿望,使得司法权力的行使难以遁形。面对民众对裁判结果的质疑和挑战,法院应当理性对待,发挥能动性,从司法为民的宗旨出发,广泛吸纳民意,合理甄别民意,及时反馈民意,进而增强判决结果的社会认同感,提升司法公信力和权威。 本文围绕民意的司法回应问题展开,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研究路径。揭示了司法回应民意是现实的需要,提出司法回应民意的关键是如何建立程序性机制。正文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对民意概念的分析,甄别并还原民意的原貌,帮助司法工作者识别司法中的民意。第二章是对司法吸收民意的必要性进行论证,即解决了司法为什么要吸收民意的问题。法律也是一种民意,但是法律体现的是过去的、静止的、抽象的民意,而司法中的民意是当下的、生动的、具体的。司法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与现实民意产生冲突。在这种困境下,我们必须挖掘出司法与民意互动的本质——即司法吸纳民意即是人民主权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公共理性的必然选择。第三章论述的是司法回应民意的合法性基础。司法裁判的合法性是建立在沟通基础之上的。沟通为了达致共识,而共识是一切法律行为的合法化来源。因此必须让群众广泛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同时推动司法向更开放、更能动的层级发展,关注社会不同需求,追求裁判与公民普遍价值观的契合。第四章是对西方国家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的考证。主要围绕三个典型制度——陪审团制度、预审制度和“法庭之友制度”展开论述。深度探究了制度背后蕴含的民主、正义、效率等价值,以及对我国司法实践可借鉴之处。最后一章是本文重点,主要探讨了我国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的建构。该章分两条主线,第一条主线是诉讼内民意回应制度的建构。主要对陪审制度、审判委员会制度和专家法律意见书制度从现状、问题和完善建议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二条主线是诉讼外民意回应制度的建构,该节内容既从宏观角度对我国民意回应制度展开理性阐述,也有从微观角度对地方法院创新机制进行介绍。最后,结语呼应全文,指出司法过程和结果只有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才具有合法性,因此民意的司法回应的本质就是沟通。
【关键词】:民意 司法 沟通 回应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6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民意的概念分析10-17
- 一、民意与相关概念之辨析10-12
- (一) 民意、众意、舆论、舆情之辨析10-11
- (二) 司法中民意的含义11-12
- 二、民意的特点12-14
- (一) 大众性和普遍性12
- (二) 片面性、易变性和盲目性12-13
- (三) 道德伦理性13-14
- 三、司法中民意的甄别14-17
- (一) 网络民意的甄别14-15
- (二) 其他形式民意的甄别15-17
- 第二章 司法吸收民意的必要性论证17-24
- 一、立法与民意的关系17-18
- (一) 立法中的民意17
- (二) 立法民意和现实民意冲突的原因17-18
- 二、司法与民意的关系18-24
- (一) 司法与民意的理论对立19-20
- 1. 司法抑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19-20
- 2. 司法专业化与民意大众化20
- (二) 司法与民意的互动契合20-24
- 1. 司法吸纳民意是宣誓人民主权的必然要求21-22
- 2. 司法吸纳民意是实现公共理性的必然选择22-24
- 第三章 司法吸收民意的合法性论证24-27
- 一、民意沟通是实现司法能动的必要前提24-25
- 二、民意回应是完善司法价值的有效途径25-27
- 第四章 西方国家司法回应民意的制度考证27-34
- 一、陪审团制度27-29
- 二、预审制度29-31
- 三、法庭之友制度31-34
- 第五章 我国司法回应民意机制的建构34-48
- 一、诉讼内民意回应制度的建构34-37
- (一) 陪审制度的建构34-35
- (二) 审判委员会制度的建构35-36
- (三) 专家法律意见书制度的建构36-37
- 二、诉讼外民意回应制度的建构37-48
- (一) 司法解释制度的建构37-40
- (二) 司法建议制度的建构40-44
- 1. 行政领域中的司法建议41-42
- 2. 民事领域中的司法建议42-43
- 3. 刑事领域中的司法建议43-44
- (三) 司法活动与机制的创新44-48
- 1. 构建民意沟通常态机制44-45
- 2. 落实司法公开原则45-46
- 3. 完善案后答疑和新闻发布会制度46-48
- 结语48-49
- 参考文献49-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永平;李韶华;;美国法庭之友制度的价值纬度与实证研究[J];东方法学;2011年04期
2 叶青,周登谅;刑事审前司法听证制度的透析与前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陈树森;;博弈与和谐:穿行于法意与民意之间的司法[J];法律适用;2009年09期
4 赵绘宇;蔡永彤;;刑事诉讼中的民意渗透与司法应对[J];法律适用;2009年11期
5 季金华;;沟通与回应:网络民意在和谐司法中的实现机理[J];法律适用;2010年12期
6 郑子森;;裁判文书引导民意[J];法制与社会;2010年05期
7 邱星美;;制度的借鉴与创制——“法庭之友”与专家法律意见[J];河北法学;2009年08期
8 陆一君;张宇坤;;民意介入司法裁判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何静;;民意与司法的冲突:表现、原因及影响——以近年发生的若干典型刑事案件为样本[J];理论探索;2012年01期
10 周安平;;司法与舆论的纠结及分隔[J];河北学刊;2012年06期
,本文编号:9468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946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