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司法论文 >

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30 17:29

  本文关键词: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法院调解社会化 能动司法 多元化纠纷解决 社会管理创新


【摘要】:法院调解社会化是当前推行“诉讼调解适度社会化”的司法理念下的一项新的调解制度,社会力量参与调解不仅能分流案件缓解法院的工作压力、满足当事人多元化纠纷解决需求,而且实现了法院与社会的协力合作,共同为纠纷解决发挥作用。但是,法院调解社会化这一新生产物,在其司法实践运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困境,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困境,试图提出完善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对策。 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正文包括四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由法院调解的概念引出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概念,然后论述了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成因,通过从它的两个基本类型协助调解与委托调解分析了它的性质及其当代价值。特别是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当事人主义定位及对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巨大推动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 第二部分先是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规范依据及特征,即协助调解与委托调解的规范依据及特征进行分析;详尽考察了其具体实践模式: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的“人民调解窗口”、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诉前和解”、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法院的“立案预登记”以及湖南省的“三调联动”,通过对这些模式的调解主体、调解程序、调解效力及调解与诉讼的衔接等方面的比较考察,从而概括出法院调解社会化运作的共同特征。 第三部分是分析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具体包括三个层面:理论上的认知不一,司法权的主动性与被动性之争、诉权侵犯与保障之争、纠纷解决机制一元与多元之争;制度设计存在缺陷,统一的立法规范缺失、诉调对接程序有待细化、适用案件范围不明确;实践运作不规范,社会资源利用不平衡、调解人选任考核机制的缺乏、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困境给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发展带来了巨大阻力和不便,但也为完善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对策提供了明确方向。 第四部分是针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统一了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理论认知:司法能动理论、诉权保障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原理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指导与影响;完善了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制度设计:制定统一的立法规范、细化诉调对接程序规则以及明晰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案件范围;规范了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实践运作:充分协调各种社会资源来平衡各地法院调解社会化发展不均衡态势、建立对调解人选任考核机制来提高调解人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来保障法院调解社会化的顺利开展。 本文以法社会学的角度,以当前社会管理创新为视角,立足于能动司法理念、诉权的性质以及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法学理论为基点。通过论证开展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正当性与必要性,深入分析其在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力图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促使我国法院调解社会化能稳步发展。
【关键词】:法院调解社会化 能动司法 多元化纠纷解决 社会管理创新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6.2
【目录】:
  • 摘要10-12
  • ABSTRACT12-15
  • 引言15-17
  • 一、法院调解社会化概述17-25
  • (一)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概念17-19
  • 1、法院调解的概念17
  • 2、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概念17-19
  • (二)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成因19-20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性质20-22
  • 1、协助调解的性质20-21
  • 2、委托调解的性质21-22
  • (四)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价值22-25
  • 1、确立法院调解的当事人主义定位22
  • 2、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发展22-23
  • 3、实现法院调解与社会调解资源的整合23-24
  • 4、发挥法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作用24-25
  • 二、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的实践探索25-34
  • (一)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规范依据及特征25-27
  • 1、协助调解的规范依据及特征25-26
  • 2、委托调解的规范依据及特征26-27
  • (二) 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评介27-31
  • 1、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的“人民调解窗口”27-28
  • 2、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的“诉前和解”28-29
  • 3、河南省南阳市人民法院的“立案预登记”29-30
  • 4、湖南省的“三调联动”30-31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的特点31-34
  • 1、法院调解社会化运行模式多样化31-32
  • 2、调解主体呈现社会化32
  • 3、法院的主导和监督职责32-33
  • 4、注重调解与诉讼的衔接33-34
  • 三、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现实困境34-42
  • (一)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理论认知不一34-36
  • 1、司法权的被动性与能动性之争34-35
  • 2、诉权侵犯与保障之争35
  • 3、纠纷解决机制一元与多元之争35-36
  • (二)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制度设计存在缺陷36-39
  • 1、统一的立法规范缺失36-37
  • 2、诉调对接程序有待细化37-38
  • 3、适用案件范围不明确38-39
  • (三) 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实践运作不规范39-42
  • 1、社会资源利用不平衡39-40
  • 2、调解人选任考核机制的缺乏40-41
  • 3、相关保障机制不健全41-42
  • 四、完善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对策42-50
  • (一) 统一法院调解社会化的理论认知42-44
  • 1、能动司法理念及其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指导42-43
  • 2、诉权保障及其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影响43
  • 3、多元化纠纷解决原理及其对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引导43-44
  • (二) 完善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制度设计44-47
  • 1、制定统一的立法规范44-45
  • 2、细化诉调对接程序规则45-46
  • 3、明晰法院调解社会化案件范围46-47
  • (三) 规范法院调解社会化的实践运作47-50
  • 1、充分协调各种社会资源47-48
  • 2、建立对调解人的选任考核机制48
  • 3、健全有力的保障机制48-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5
  • 发表文章目录55-56
  • 致谢56-57
  • 个人简况57-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泽兰;;法院调解之路向何处去[J];法制与社会;2011年08期

2 周晓媛;;探析在非正式开庭中的法院调解[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3 孙陶;;论人民调解与诉前调解结合的可行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11期

4 白洁;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5 顾德仁;;论法官在刑事调解中的作用[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6 宋朝武,刘小飞;从国际诉讼和解动向看我国法院调解改革[J];河北法学;2001年06期

7 栾东;民事诉讼中法院调解的制度缺陷[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魏晓娟;我国法院调解与大陆法系国家的诉讼上和解之比较[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9 林争晖;;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10 ;工伤赔偿“打折”令谁蒙羞[J];协商论坛;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莉;王志伟;;邀请人大代表协助法院调解的法理依据及社会价值之思考——以董老的人民司法思想创新法院调解工作[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2 王春磊;;论环境民事诉讼中的法院调解[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陈宇;;论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在社区的建构——以杭州的实践为例[A];“秩序与进步:浙江社会发展60年研究”理论研讨会暨2009浙江省社会学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国胜;;建立与法院调解并重的诉讼和解制度,纯化合意解纷机制[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5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广军;;紧张、冲突与和谐——从法院调解协议的角度看法院调解的发展与创新[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晨;;法院调解的法律经济学分析——对福建某基层法院的实证调查[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8 洪海波;夏群佩;;接近正义:构建诉调衔接的司法确认机制——以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扩张为背景[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胡云腾;石磊;;弘扬董必武法治思想 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十辑)[C];2010年

10 王屏;;从一起案例分析抵押权的若干问题[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 陈蒙 朱胤霖;创新民族地区法院调解工作机制[N];人民法院报;2011年

2 李明;省法院调解成功12件督办案件[N];辽宁日报;2005年

3 记者 王晓晶;全市法院调解工作现场会在汝南召开[N];驻马店日报;2009年

4 苑克建 公丕岐;临江市法院调解新举效果好[N];长白山日报;2009年

5 记者 朱兴忠;甘州法院调解率大幅提高[N];张掖日报;2009年

6 殷海英 记者 孙立刚;桦川法院调解案件服判息诉率达100%[N];佳木斯日报;2010年

7 记者 余建华 孟焕良 韩元恒 李霁;浙江高院推动“三位一体”格局 河北高院提出“三个深化”要求[N];人民法院报;2009年

8 记者 陈露;努力形成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N];张掖日报;2009年

9 上海市闸北区人民法院 李兴魁 沈烨;复归与超越:调解氛围的现代化重塑[N];人民法院报;2011年

10 陈 浩;屏南法院调解案自动履行率达九成[N];人民法院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令健;法院调解社会化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2 郑凯铨;参与社会管理的法院调解[D];吉林大学;2011年

3 闫庆霞;法院调解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雷明贵;法院调解的实践逻辑[D];上海大学;2010年

5 黄海涛;法院调解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6 洪冬英;当代中国调解制度的变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7 唐俊;调解制度构建新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辛国清;法院附设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姚志坚;司法便利化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德恩;民事调解中的当事人自治原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下法院调解之法理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2 闫丽萍;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3 陈晨;人民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王瑞云;论法院调解[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5 袁丽娜;法院调解的检讨与重塑[D];四川大学;2004年

6 姜霞;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湘潭大学;2003年

7 周敏华;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常洁;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9 宋建辉;论法院调解在民事审前程序中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夏明丰;论法院调解制度[D];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949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949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6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