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程序正义对司法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主观程序正义对司法的意义
【摘要】:与根据特定规范性标准来判定某个程序是否正义的客观程序正义不同,主观程序正义关注程序参加者或观察者对程序的主观感受,以及基于此对程序的公正性的评断。以民众对正义的感知和心理预期为中介,主观程序正义可以把纠纷解决程序和解决效果有机地联系起来。主观程序正义影响到民众对司法机构的信任和对司法决定的服从,并影响到民众对司法正当性的判断。了解民众对正义的感知,重视主观程序正义的作用,可以为提升司法形象、改进司法工作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主观程序正义 纠纷解决 司法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CZZ022) 司法部项目(项目编号:13SFB5005)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Y13G030015) 浙江省“钱江人才”项目(项目编号:QJC1302015)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16.2
【正文快照】: 引言“如何有效地解决纠纷”这个问题在历史上一直困扰着人们,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这个问题变得更为现实和迫切。和平而有效地解决纠纷的一个可能路径就是去研究民众对正义的感知和他们对正义的心理预期,因为这种心理认知是民众间互相认同并能够进行社会化交往的重要基础,也是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卫东;;论法制的权威[J];中国法学;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亚明;黄健;;民事执行裁决权配置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胡小红;;经济法学视野中的行政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3 张娟;;行政诉讼简易程序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程晓燕,华枫;论辩诉交易与我国刑事诉讼[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5 奚玮,张韬;试论民事证明责任的法律性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奚玮;黄海龙;;论被害人参与疑罪不诉程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7 赵新杰;民事诉讼证据制度改革与完善的法律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常廷彬;;试论消费者纠纷的解决方式[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王明文;朱强;;法的合法性问题初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肖晖;;论公开性是现代判决理由的本质特征[J];北大法律评论;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雪中;糜方强;楼丽;赵宝琦;;试论检察机关捕诉机制改革[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叶国平;;罗尔斯程序正义思想研究——以《正义论》为中心[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宁静波;;法经济学视角下的调解制度[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4 张睿丽;;议会政治:宪政民主的运作[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杨衍宇;刘曦;;司法权与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之营造[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七辑2011)[C];2012年
6 杨衍宇;刘曦;;司法权与公平正义法制环境之营造[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饶世权;;科学布局产业保护流域水生态环境的法律规制[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沈绿野;冯韵东;;环境侵权因果关系判断标准体系的建构[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袁国生;;民事发回重审制度改造论——以当事人审级利益的保护为分析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孙德生;;试论专利侵权损害赔偿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A];专利法研究(1999)[C];199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涛;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孟昊;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金融治理的法律分析[D];武汉大学;2010年
4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杨瑞;民事审级制约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6 张佳鑫;协商解决纠纷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贵扬;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权利探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宝君;非强制行政行为制度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邢丹;关联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卞晓伟;新时期我国农村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徐晓影;论行政诉讼简易程序[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硕;论我国陪审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李贝奇;证明妨害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周琪;虚假诉讼的法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陈倩;论新形势下的审判公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琨;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陈述[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季卫东;中国:通过法治迈向民主[J];战略与管理;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成伟;林霖;;关于刑事和解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8年S1期
2 周亚红;;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价值功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马明亮;;程序正义理论在刑事诉讼中的展开[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4 陆欣;;我做律师20年[J];江淮法治;2011年04期
5 安璐;;论民事诉讼程序正义[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7期
6 孙德元;;论我国司法中的程序正义[J];学习月刊;2011年06期
7 ;编者按语[J];北大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8 廖家明;刑事和解的契约法视角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张嫣红;;纯粹程序正义与我国的审判制度——《正义论》的启示[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10 崔敏;;刑事证明标准之我见[J];诉讼法论丛;2002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对红;;和谐社会语境下谈“刑事和解”[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赵星;董士昙;;对刑事和解理念基础的思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萧伯符;彭君;;程序理念与司法公正[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五辑)[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宏耀(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刑事证明标准的基点:程序正义抑或实体正义[N];法制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程龙;对程序正义研究中的两个基本认知模式的批判性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茂华;论程序正义下的控辩平衡制度构建[D];厦门大学;2007年
2 荣海燕;民事执行救济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内蒙古大学;2007年
3 其乐木格;民事裁判请求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雷勤;试论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陈巍;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黎昀;从收容教育到矫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张玉娥;强制辩护制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6年
8 贺昌;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9 胡玉荣;民事诉讼当事人处分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10 王鼎;论刑事和解制度的中国法律基础[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593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ongjianfalunwen/959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