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动冲突:解决中日东海权益争端之战略与对策
本文关键词:制动冲突:解决中日东海权益争端之战略与对策
更多相关文章: 中日关系 东海划界 东北亚地缘政治 崛起战略
【摘要】:横亘在中日之间的东海权益争端成为当前影响两国关系发展的持续扰动因素。通过对近代强国崛起战略与崛起成败的研究发现:一个国家实现崛起战略的进程大致可分为"追赶"、"僵持"和"超越"三个阶段。1中国目前相对于日本处于战略"僵持阶段",而对于美日同盟则处于战略"追赶阶段"。在战略僵持与追赶阶段对于崛起国奉行温和的"缓进战略"要远远比激烈的"突进战略"更加受益。因此,在战略上提出东海战略要服从于整体海洋战略,整体海洋战略要服从于整体崛起战略;在追赶与僵持阶段奉行"缓进战略":以空间换时间、以拖待变、以压促谈、以武促和;在具体策略上借鉴北欧国家在北海权益划界争端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提出在东北亚地区实现中日合作开发东海资源的"北海布伦特模式"。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中日关系 东海划界 东北亚地缘政治 崛起战略
【基金】:教育部2009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09JZD003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GJW005)
【分类号】:D823;D993.5
【正文快照】: NORTHEAST ASIA FORUM中日东海海洋权益争端主要指双方在东海海域存在的专属经济区划界重合与钓鱼岛归属两个并列而又存在交集的问题。其实质可以归纳为:“重合的专属经济区怎么划分”与“钓鱼岛的归属”的两个问题。自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重返亚太的战略布局愈发明显。伴随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赖奕佑;;马英九关于钓鱼岛问题的学术见解[J];东北亚论坛;2011年01期
2 刘江永;;中国的对日政策及其国内背景[J];东北亚论坛;2012年05期
3 洛厄尔·迪特默;程鹏翔;张律;;中国与日本:同盟行为的比较分析[J];东北亚论坛;2012年04期
4 徐万胜;栗硕;;论日本“西南防御”与中日关系[J];东北亚论坛;2012年06期
5 高健军;;从国际法角度看中日东海划界争端——兼论日本主张的无理性[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6期
6 郭振雪;;美国南海问题政策演变的海权分析及中国的应对之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2 詹德斌;对峙中的缓和:70年代的美国对朝政策[J];安徽史学;2004年03期
3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4 王鹤岩;张志顺;;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同一性与文化多样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朱春龙;;从文化形态史观探析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原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贾韶罡;;“比萨拉比亚问题”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7 董红刚;张琴;方新普;;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8 张婧;;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唐晓琳;董岩;;拉丁语:近代早期欧洲的语言共同体[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10 赵艳霞;;威胁平衡与利益平衡——试析波美关系[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丛海平;元代军事后勤制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罗向阳;当代华人社团跨境活动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龙海;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红刚;社会转型期我国体育公共产品的整合与开发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孙策;分析折中主义与后冷战时代东亚安全[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田斌;儒家文化与中国国家形象重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昆;对我国周边国家海洋执法实践的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汤希;中国对东南亚地区软实力外交探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森豪利;基于马斯洛理论的日本旅游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杨旭辉;秦都移异与秦的崛起和统一[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俊玲;文明传播视野下的汉代河西开发[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梁志波;国际制度视角下的气候变化全球综合治理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决定[J];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1996年05期
2 刘中民;;海权问题与中美关系述论[J];东北亚论坛;2006年05期
3 张丽华;姜鹏;;东北亚海权争端与中国的新思维[J];东北亚论坛;2011年05期
4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5 龙心刚;梁东兴;;论南海问题中的美国因素[J];东南亚纵横;2010年09期
6 鞠海龙;;和平解决南海问题的现实思考[J];东南亚研究;2006年05期
7 王芳;王萌;;基于国家安全视角的南海问题分析[J];海洋技术;2010年04期
8 邹晓翔;钓鱼岛主权与划界分离论──马英九《从新海洋法论钓鱼台列屿与东海划界问题》一书的内容及理论价值[J];现代日本经济;1995年Z1期
9 王在邦;世界领导者地位交替的历史反思[J];战略与管理;1995年06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逸舟;;我看中日关系的前景[J];世界知识;2002年18期
2 江瑞平;;经济互利推动波折中的中日关系[J];世界知识;2002年20期
3 孙承;中日关系分析与展望[J];国际问题研究;2003年06期
4 孙新;机遇与挑战——新时期中日关系的思考[J];日本学刊;2003年04期
5 王逸舟;中日关系的十个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6 时殷弘;关于中日关系的战略性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7 庞中英;对立加剧还是合作深化?——中日关系需要远见卓识[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09期
8 陆忠伟;中日关系:理解与推进[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9期
9 杨伯江;从战略高度定位中日关系[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0期
10 陆忠伟,张蕴岭,阎学通,白岩松;推进中日关系的建言[J];现代国际关系;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启新;;日本特大地震对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2 齐福霖;;近百年中日关系国际研讨会综述[A];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文丛一九九○年版[C];1991年
3 冯昭奎;;中日关系的历史拷问[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3年第1期(总第110期)[C];2013年
4 米庆余;;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思考[A];世界近现代史研究(第一辑)[C];2004年
5 任常毅;;新中国60年中日关系面面观[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6 刘江永;;“311”大地震对世界经济和中日关系的影响[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7 徐启新;;我学会访日团应邀访问日本[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8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9 ;征稿简约[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1期(总第102期)[C];2011年
10 徐启新;;我学会与日中关系学会交流合作的新起点——记两学会共同举办的国际研讨会[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1年第2期(总第103期)[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熙德;观察中日关系的3个视点[N];北京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3 李文(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推动中日关系向着平等互利方向发展[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徐伟;何以融化中日关系坚冰?[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5 张建新、刘丹、郑天虹;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天津上海广州等城市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6 侯大伟、余靖静、李江涛、刘洋;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川浙京等地举行报告会[N];人民日报;2005年
7 经济日报评论员;站在大局高度推动中日关系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8 本报评论员;推动中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根本指针[N];人民日报;2005年
9 樊勇明;中日关系坚冰之下蕴藏希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10 邱震海;中日关系:战略性改善还是实质性改善?[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邰哈斯其木格;改革开放后中日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2 侯德贤;冷战后亚太地区中日关系与美国因素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田林珠;新时期中日关系的走向及中国对日外交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林晓光;日本政府开发援助与中日关系[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5 王新堂;从血仇到友邻[D];中共中央党校;1997年
6 游博;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高凡夫;追索正义与尊严的艰难诉求[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敏;试论冷战后中日关系演进中的美国因素[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适;浅析冷战后中日关系的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3 田芳;发展中日关系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8年
4 龚健;日本民族特性对当代中日关系的影响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5 包志荣;从文化因素论二战后的中日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6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姜广英;中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及其化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修志成;建构主义视角下中日关系的困境与解决途径[D];延边大学;2010年
9 董磊磊;运用高中历史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日关系的实践和体会[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鹏飞;论21世纪初的中日关系[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080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080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