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程序被害人参与机制探析——以检察官诉卢班加案为例
本文关键词: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程序被害人参与机制探析——以检察官诉卢班加案为例
【摘要】:《罗马规约》实现了国际被害人诉讼参与权的司法化,同时赋予国际刑事法院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审判分庭根据不同审判阶段要求,对申请人的参与资格进行逐案审查。被害人的资格审查标准以及证据提交、质疑权利是卢班加案的争议焦点,审判及上诉裁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诉讼公正是全体诉讼参与者的公正,需避免矫枉过正。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的实施细则应当保障被害人的知悉权、人身保障权以及获得赔偿权,并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被害人的法定代理人、近亲属赋予"间接被害人"地位。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法学院;海南大学图书馆;
【关键词】: 国际刑事法院 被害人 审判程序 参与机制
【基金】: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Hjsk2012-18)
【分类号】:D997.9;D925.2
【正文快照】: 国际刑事法院根据1998年在罗马签署的《国际刑事法院规约》(Rome Statute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简称《罗马规约》或《规约》)设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追究个人刑事责任的独立的常设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建立被害人参与诉讼制度是其显著特征。时任联合国秘书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塞·路易斯·德拉奎斯塔;喻贵英;;全球化和刑事司法[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2 申小红;;论坦白从宽借鉴辩诉交易的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诉案件被害人委托代理人以及代理人应享有何种诉讼权利问题的批复[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1992年01期
4 许小青;论刑事被害人与刑事被告人诉讼权利保障的平衡[J];律师世界;1996年08期
5 杨晓东;特殊刑事自诉案件若干问题研究[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6 雷丽霞;小议无明确被害人盗窃案件的证据标准[J];人民检察;2003年05期
7 刘根菊,王君;刑事代理制度的理论基础[J];政法论坛;2003年04期
8 李柏林;中澳刑事被害人诉讼地位及权利比较[J];犯罪研究;2003年05期
9 刘少军,孙妍,张凤芹;论人民检察院对自诉案件的介入与协助[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10 李蕴辉;论自诉转公诉[J];山东审判;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凌;;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2 李丹;;浅议我国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构建[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关景明;卢汐;;论述刑事被害人权益的保护[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聂晓生;马晓梅;;论我国刑事被害人诉讼权利的保护与完善[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齐立平;;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思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改然;;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林维;汪承昊;;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刑事政策蕴含[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8 凌萍萍;;刑事被害救济之困惑与解惑——刑事被害人之刑事处分权[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刘强;;论我国刑事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缺失与衡平[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吴海伦;;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研究[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兵临;公民发言列入审判程序助推司法公开[N];检察日报;2009年
2 刘仁文;我在国际刑事法院的日子[N];法制日报;2006年
3 白龙吉;处理代为告诉案件要注重程序[N];检察日报;2003年
4 容雷;被害人自诉权不能取消[N];法制日报;2006年
5 唐颖;江苏徐州:为何不捕,向被害人亲属说明白[N];检察日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汪海 胡传仁 甘东超 河南省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贺恒扬 国家检察官学院河南分院讲师 陈冬;案后救助:让被害人少些遗憾多些温暖[N];检察日报;2007年
7 吴中伟邋高卫锋;检调对接 化干戈为玉帛[N];江苏法制报;2007年
8 孙瑞灼;刑事被害人国家救助值得期待[N];江苏法制报;2007年
9 记者 谭灵邋通讯员 熊小瑜;重庆沙区法院试行刑事和解化解矛盾[N];人民法院报;2007年
10 龙灿 王共生;刑附民案 调解为先[N];江苏法制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红;我国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2 李莉;刑事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蔡国芹;刑事调解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何挺;现代刑事纠纷及其解决[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郭明文;被告人认罪案件的处理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刘宇平;品格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7 刘蕾;刑事诉讼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8 陈海平;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刘兰秋;刑事不起诉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祖鹏;刑事简易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亚军;刑事被害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完善[D];苏州大学;2003年
2 姜辣;被害人追诉权救济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6年
3 赵明珠;刑事被害人的诉讼地位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艾静;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李秭漪;论刑事和解制度[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捷;刑事和解制度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7 吴双;刑事自诉权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谭覃;论我国刑事和解制度的构建[D];中南大学;2008年
9 郭旭;公诉转自诉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10 吴洁;恢复性司法本土化问题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0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100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