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契约:法治世界的原点架构
本文关键词:国际社会契约:法治世界的原点架构
【摘要】:在行为的层面上,国际社会契约是一种实践,国家之间为了应对共同的挑战和风险,共同让渡权能、建立组织,授予组织一定的配置资源、协调行动的权能。作为世界秩序结构的理念,国际社会契约是主权国家通过意思表示转让权能,授权国际机构协调利益与行动的协议安排。世界秩序中的国际社会契约意味着用契约的理念和观念来认识和理解国际社会组织化的格局,以及在国际关系中推广契约的实践。国际社会契约的观念有助于认清国家主权的实质、解读无政府背景下国际秩序的方向以及国际组织的人格基础;培养和发展国际社会契约的思维能够更有效地塑造主权国家的行为模式、促进国家生存方式从实力到身份的转化,奠定经由国际法治实现世界和谐的基石。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国际社会契约 国际组织 国际法 国家 主权
【分类号】:D99
【正文快照】: 导言20世纪中叶以来,国际社会组织化的趋势和全球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推动着国际关系的格局和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理论与实践难题。①这些问题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和审慎分析国际关系中的若干概念和理论。在这样的节点,“国际社会契约”这一理念可以用来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梁西;论国际社会组织化及其对国际法的影响[J];法学评论;1997年04期
2 万鄂湘 ,石磊;论国际组织缔约能力的法律依据[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4年06期
3 周弘;福利国家向何处去[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洵,陈徽;康德的普世伦理之善恶概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张能为;伽达默尔“第三次启蒙”与现代科学化时代[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3 李昭昊;墨翟和平观的哲学基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黄忠晶;斯宾诺莎论人的思想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5 李子华;教师的教育机智及其培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季国清;权力话语政治经济学和中国式的知识生产[J];北方论丛;2001年01期
7 黄世席;“约定必须遵守”与中日战争赔偿问题[J];北方论丛;2001年02期
8 高鹏程;;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从斯宾诺莎、边沁到霍菲尔德[J];北方论丛;2007年06期
9 郭关玉;浅议当前国际社会的反恐怖措施及缺陷[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王人博;民权词义考论[J];比较法研究;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铮;;论《<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海峰;阿多诺的“否定的辩证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1年
2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田彤;转型期文化学的批判[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5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余涌;道德权利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杨平;康德与中国现代美学思想[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刘文勇;价值理性与中国文论[D];四川大学;2002年
9 赵雪纲;论人权的哲学基础[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10 谢鸿飞;法律行为的民法构造:民法科学和立法技术的阐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健;康德的启蒙思想及其对德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2 李巧兰;论社会的历史性——人、自然、价值视野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3 周红阳;刑法和人性:西方思想的批判性阅读[D];湘潭大学;2001年
4 柯玲娟;试论国际条约成立的实质要件[D];中国政法大学;2001年
5 常景龙;世贸组织争端解决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6 李振华;市场化取向的社会福利观重构[D];浙江大学;2002年
7 陈辉煌;多边环境协定与多边贸易体制的矛盾与协调[D];厦门大学;2001年
8 党晓红;WTO协定在国内的适用[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9 张进生;论邓小平的法治思想[D];中南大学;2002年
10 范伟;哲学视野中当代中国法治的合理性及其实现[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泽伟;国际法上的国家主权与国际干涉[J];法学研究;2001年04期
2 车丕照;身份与契约——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观察[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5期
3 何志鹏;;人权的来源与基础探究[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3期
4 车丕照;国家在国际经济法中的地位[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烈;;国际司法机构的源起与发展路径[J];法学研究;2010年05期
2 余锋;;后金融危机时代IMF总裁选任制度改革的国际法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Pirumova V;;行政法庭设立的合法性[J];法制与社会;2011年20期
4 薄龙;;国际法中的“软法”现象探究[J];群文天地;2011年12期
5 罗超;;海上能源通道安全国际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年03期
6 曾令良;;中国践行国际法治30年:成就与挑战[J];武大国际法评论;2011年01期
7 宗伟;;打击索马里海盗之国际法问题浅析[J];青年记者;2011年20期
8 曹参;卢劲杉;董晓菊;曹参;;以国际合作促进全球反腐[J];检察风云;2011年15期
9 钟丹;;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立法活动述评[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04期
10 陈鹏军;;反洗钱相关概念界定的国际比较及其立法启示[J];襄樊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皓;;论国际组织中的比例平等原则[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曾炜;;论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与GATS之关系[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3 朱世东;;有关专利申请涉及国际标准问题的探讨[A];专利法研究(1991)[C];1991年
4 邱一川;邱一川;;国际组织法视野下的国际展览局——兼论其国际组织法特征对世博会主办国的影响[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5 陈喜峰;;世贸组织宪法化与欧盟宪政:基于宪法合法性的比较[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五)[C];2007年
6 辛文华;张树兴;;WTO环保例外措施的几点分析以及我国的对策[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7 钟继军;;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院中的地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8 赵劲松;;联合国与现代国际公务员法律制度的发展[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9 张晓京;;论凯尔森之和平架构与21世纪的国际秩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10 骆旭旭;;全球治理与国际竞争法的网络模式[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再辉;上海合作组织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李红;国际组织的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李刚;论海洋污染责任认定及赔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王国锋;WTO的人权理念[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5 金慧华;世界银行环境政策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余锋;WTO决策法律制度的民主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8 卢建祥;WTO裁决的强制执行机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9 詹才锋;IMF汇率监督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10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林华;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责任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施海枢;论技术法规和产品标准的国际协调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孙鹤;联合国实施国际法机制雏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王璐;国际组织成员国对第三方的责任[D];厦门大学;2007年
5 高建明;论国家管辖权的发展趋势[D];贵州大学;2008年
6 李周炫;韩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与法律对策[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玉霞;论食物权[D];吉林大学;2008年
8 王佳;论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责任[D];外交学院;2010年
9 童苏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责任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陈长乐;国际法不成体系语境下的国际组织合作[D];厦门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233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12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