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构建
本文关键词:中国-东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构建
更多相关文章: 中国-东盟国家 知识产权 条约化协调机制 争端解决机制
【摘要】:中国和东盟国家随经贸往来的深化,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已取得一定成效,并初步建立包括多边、复边和双边合作体制,但并不完善。从加速协调机制条约化、完善知识产权争端解决机制、促进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保护合作、实行区域专利审查高速路等方面入手,是完善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必经之路。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公共安全协同治理”(2014XT07)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建设创新型经济与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11EYD029) 中国矿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建设创新型江苏与知识产权保护”(2012W39)
【分类号】:D997.1
【正文快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知识产权合作现状及发展对策[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唐崛;贾引狮;;中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商标问题探析[J];学术交流;2013年12期
3 高兰英;宋志国;;《2004—2010年东盟知识产权行动计划》及实施述评——兼论其对构建中国—东盟知识产权合作机制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4 贾引狮;;广西开拓东盟中医药市场的知识产权问题与对策[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5 余俊;;CAFTA框架下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法律保护的对策建议[J];河北法学;2011年02期
6 宋志国;高兰英;;马来西亚知识产权法在21世纪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10年06期
7 杨静;;东盟国家知识产权立法与管理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8年02期
8 沈四宝;;论《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解决机制协议》[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周文贵;北美自由贸易区:特点、运行机制、借鉴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04年01期
10 朱雪忠,柳福东;欧盟商标法律制度的协调机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法学;2001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国贤;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及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帆乐;刘雪凤;赵杰;吴凡;;中国-东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合作机制的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16年07期
2 张虎平;;丝绸之路经济带跨国区域合作路径探析[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刘秋芷;梁旋;;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之浅析[J];法制博览;2016年04期
4 张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参与FTA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经理论研究;2015年05期
5 张占江;王良猷;李珊;;“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5年06期
6 彭瑞驷;;TPP冲击下中国—东盟自贸区专利规则探析——以TPP知识产权草案专章为切入点[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5年03期
7 蔡德仿;;广西与东盟法律合作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法制博览;2015年11期
8 宫华萍;;上海自贸区的“光环效应”及问题分析——从自贸区“抢位”现象说起[J];华东经济管理;2015年04期
9 陈业光;李德潮;王捷;;制药企业面临药品不断降价困境的应对策略[J];中国药业;2014年24期
10 陈默;;FTA框架下遗传资源及传统知识保护谈判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雪梅;;广西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品牌策略[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贾引狮;;中国——东盟知识产权法律协调机制变迁的路径依赖与创新[J];法学杂志;2011年05期
3 陈宗波;;新加坡商标注册制度的最新发展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王一流;;东盟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一体化之思考[J];知识产权;2009年04期
5 李蓓;;卓有成效 仍需努力——欧盟委员会与东盟知识产权合作项目阶段性成果简述[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9年02期
6 杨静;;TRIPs协议下东盟专利法协调的困境与出路[J];东南亚纵横;2008年05期
7 杨静;;东盟国家知识产权立法与管理的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8年02期
8 申华林;;东盟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与制度的最新发展[J];东南亚纵横;2007年12期
9 杨静;;论我国企业开拓东盟市场的商标策略[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7年06期
10 何艳霞;;马来西亚 知识产权新动向[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7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战玉祝;我国企业国外知识产权纠纷成因及应对战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胡静;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的中欧经济摩擦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952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195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