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的国际法规则

发布时间:2018-01-11 04:31

  本文关键词:论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的国际法规则 出处:《太平洋学报》2016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气候变化 损失与损害 国际减灾 国家责任 跨国环境侵权


【摘要】: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在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中再度升温,并成为发达国家集团和发展中国家集团激烈论争的焦点问题,其规范成果最终体现为原则性的《巴黎协定》第8条及其相关规定。考虑到国际法的碎片化与融合发展趋势,以及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的特殊性,有关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的未来国际立法应当以国际应对气候变化框架为主平台,并积极吸收国际减灾框架中的有益实践经验,同时以国际责任法作为补充性的制度工具。其中,国家责任的发展应当优先于私法层面的跨国环境侵权责任。
[Abstract]:In 2015, the issue of loss and damage of climate change was heated up again at the Paris Climate Conference, and i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heated debate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ts normative results are ultimately embodied in article 8 of the Paris Agreement of principle and its related provis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fragment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issue of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Future international legislation on the issue of loss and damage from climate change should be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and actively absorb useful practical experien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e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rnational liability law is taken as a supplementary institutional tool,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should take precedence over transnational environmental tort liability in the level of private law.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生态文明法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保障研究”(14AZD147)
【分类号】:D996.9
【正文快照】: 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问题的提出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UNFCCC)项下对“赔偿”问题的谈判密切相关,其核心目标在于解决因人类减适行动仍不能避免之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对特定国家人群或财产等造成现实或极有可能发生的损失与损害问题。气候资源的一体系统性与公共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华;邓蓉;;多层治理背景下的欧盟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兼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比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2 赵绘宇;;美国国内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进展性研究[J];东方法学;2008年06期

3 杨笛;;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我国气候变化立法[J];时代金融;2009年09期

4 王群;孙健;;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问题探析[J];北方经贸;2010年02期

5 颜士鹏;;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森林立法[J];法学杂志;2010年06期

6 李艳芳;;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王慧;;气候变化与人权保护[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7期

8 李春林;;气候变化与气候正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张绍鸿;张茂林;尤建新;;气候变化国际法治理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J];中国律师;2010年11期

10 本刊评论员;;气候变化需携手应对[J];中国应急管理;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雯;;环境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回应[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莫神星;;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推进[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3 唐双娥;;论气候变化与风险防范原则[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4 翟勇;;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勇;;论应对气候变化条约体系下技术转让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慧;;论金融机制在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中的作用——从碳金融到气候金融[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7 张祥伟;;“区别责任”之标准的合理性分析——以气候变化领域为例[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燕冰;;环境气候领域的里程碑——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解读[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汪闽燕;气候变化应对法建议稿发布[N];法制日报;2012年

2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毛如柏;对气候变化人为原因的法律控制[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俄罗斯外交部 O.A.沙马诺夫(O.A.Shamanov) 毛中秋 译;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俄罗斯态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赵川 实习记者 危炜;中国转移适应技术大有可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新华社记者 陈莹 徐晓蕾;发展中国家守望相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本报记者 高琳 张永 搜狐网绿色频道记者 闫玉奎;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N];中国气象报;2012年

7 李志晖 徐晓蕾 陈莹;多哈气候变化大会:承前启后 纷争难解[N];中国建设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荆珍;全球森林治理:机制、机构、理念、前景[D];吉林大学;2015年

2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陶蕾;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法的适应性[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彤;基于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赵雯媛;气候变化与小岛国的国家资格[D];复旦大学;2014年

3 唐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探讨坚持贯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牟景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李英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何艳凤;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肖意成;气候变化技术国际转让法律机制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8 舒馨;气候变化下世界贸易组织之作用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伟伟;气候变化条约遵约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10 孔令颖;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的完善[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08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08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