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排放发展战略:国际法上的演变与制度框架
本文关键词:低排放发展战略:国际法上的演变与制度框架 出处:《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低排放发展战略是指将经济社会发展和减少碳排放有机结合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低排放发展战略随着气候变化谈判进程的不断深入逐渐获得承认,其推动力来自于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议题理解的不断深入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之间的激烈博弈。低排放发展战略的基本要素一般包括中长期减排目标、现状评估、减缓行动的成本和潜力分析、适应行动的脆弱性以及成本分析、确定重点项目和政策以及组织和资金保障。低排放发展战略具有综合性、长期性及自愿性的特点,对于政府部门、私营部门、普通大众以及国际社会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从低排放发展战略与国家的适当的减缓行动、"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制度以及国际资金援助之间的紧密关系来看,其在未来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框架中必然扮演主导性的角色。
[Abstract]:Low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refers to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of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strategy. Low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with climate change negotiation process deepening gradually acknowledged, intense game between the driving force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understand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and the deepening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of the two camps. The basic elements of low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generally include the assessment of the status of long-term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the analysis of cost and potential mitigation actions, to adapt to the vulnerability and cost analysis of action, determine the key projects and policies as well as the organization and funding. The low emis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s comprehensive, long-term and voluntary, private for the government all departments, departments, and thu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general public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From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national low emission The appropriate mitigation action, the "measurable, reportable, verifiable" system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assistance, will play a leading role in the futur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climate change in all countries.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气候变化应对立法研究”(10AFX012)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低碳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09JZD0020)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合作项目“中国低碳发展立法研究”(ZC2013-7)
【分类号】:D996.9
【正文快照】: 随着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低碳发展”(Low Carbon Development,LCD)这一概念应运而生。尽管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但低碳发展通常被简单地理解为“用更少的碳排放获得发展”。[1](P7546)低碳发展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既有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形成原因认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谷德近;;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重塑——京都模式的困境与蒙特利尔模式的回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伍艳;;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的资金机制[J];国际论坛;2011年01期
3 姜克隽;昂莉;侯艳丽;;“可测量、可报告、可核实”方法的框架及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年03期
4 谷德近;;资金机制:气候变化谈判的博弈焦点[J];上海金融;2008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东山;;政府在污染转移中的环境责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2期
2 陈海嵩;;风险预防原则理论与实践反思——兼论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问题[J];北方法学;2010年03期
3 李兴锋;;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完善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曾文革;;《哥本哈根协议》的国际法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胡德胜;;国际法庭在跨界水资源争端解决中的作用——以盖巴斯科夫-拉基玛洛项目案为例[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6 曾文革;许恩信;;论我国国际河流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法律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10期
7 曹让宏;邹函;;跨国公司的环境责任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8 那力,张炀;国际环境损害责任的私法化[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9 王艳冰;;外资征收与环境保护——不补偿环境征收之合法性刍议[J];当代法学;2007年04期
10 谷德近;;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重塑——京都模式的困境与蒙特利尔模式的回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窦玉珍;余洁;;完善我国水资源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的几点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高晓露;;现代国际水法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何艳梅;;跨国水资源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兼及中国的实践[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马波;;论我国在国际河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曾文革;许恩信;;论我国国际河流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与法律对策[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魏静;;论国际水道法中的公平合理利用原则与水道环境的保护——兼论我国《水法》的公平合理利用原则[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正怡;;从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看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傅太柏;;当代森林立法将森林主要功能调整为生态功能的熵研究[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陈海嵩;;风险预防原则理论与实践反思——兼论风险预防原则的核心问题[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10 朱鹏飞;;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边境调节措施研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俊荣;应对气候变化的贸易措施与WTO规则:冲突与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游伟民;自由贸易与环境污染:理论分析与中国的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刘丹;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温融;应对气候变化政府间合作法律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6 杨青龙;国际贸易中的全成本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黄文旭;国际法视野下的碳关税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8 陈百贤;论船舶污染损害赔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丁明红;WTO体制下贸易与环境政策之法律协调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10 李丹;环境立法的利益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红丹;国际环境法中的差别待遇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晓芬;碳排放交易市场机制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高瑜艳;论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立法中的分歧与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海博;国际非政府组织国际法律地位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韩洋;大海洋生态系区域:海洋法新制度的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于晨;南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晓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刘凤同;关于跨界污染处理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慈海林;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环境税费法律制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谷德近;;巴厘岛路线图: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演进[J];法学;2008年02期
2 谷德近;;从巴厘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谈判的态势和原则[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3 何建坤,张阿玲,刘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我国能源战略[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4 王小钢;;“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适用及其限制——《哥本哈根协议》和中国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J];社会科学;2010年07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周馨怡;[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任伍;论21世纪前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环境和发展战略[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01期
2 姚代云;;实施巴南区“十六字”发展战略的思考[J];重庆行政;2002年03期
3 关凯,刘金明;赫哲族的文化处境与发展战略分析[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3期
4 王洪钟;实施首都水源区发展战略 实现保水和富民的高度统一[J];求是;2003年20期
5 吴俊贤;;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J];学理论;2004年05期
6 ;积极实施“旅游兴盟”战略 全面推动兴安盟旅游业快迅发展[J];实践(党的教育版);2004年01期
7 廖逊;;海南发展战略讨论中的若干共识[J];今日海南;2005年01期
8 孔祥敏;;实施内需主导发展战略需要处理的几个关系[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年03期
9 何颖;霍建国;;浅析行政发展战略[J];学术交流;2008年12期
10 杨小军;郭玲;;发展观与发展战略:历史演变及其逻辑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军;;内蒙古发展战略前沿性问题研究[A];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调整——第七届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2 黄鹏;;国外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产业战略研究分会第11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马文;;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兼论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4 许元美;;推进品牌和标准化两大发展战略 实现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A];山东省老科技工作者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言献策研讨会论文选[C];2007年
5 佟瑞鹏;陈大为;;企业安全生产发展战略编制程序和方法研究[A];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兴治;;鞍钢弓长岭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董伟平;;探索多元发展战略 实现企业持续发展[A];商业文化精品文库[C];2001年
8 罗冰生;;首钢21世纪发展战略[A];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9 龚炳铮;;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与对策[A];04'中国企业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论坛暨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学术年会专辑[C];2004年
10 ;关于制定我市发展战略的商榷[A];中国老科协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研讨会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符文华;纳麒为全州领导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作学习辅导[N];楚雄日报(汉);2008年
2 本报记者 雷晓虹 姜玲霞 王轶 李红霞 杨舟;贯彻落实“四位一体”发展战略 奋力开创人大工作新局面[N];长治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杨茜;坚定推进“四个四”发展战略[N];泸州日报;2009年
4 本报评论员;大力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N];中国安全生产报;2012年
5 本报评论员;大力推进实施安全发展战略[N];中国煤炭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江东洲;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为广西发展提供科技支撑[N];科技日报;2013年
7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推动科技创新跨越发展[N];东莞日报;2013年
8 来宾市市长 杨和荣;在实施“双核”驱动发展战略中加快崛起[N];广西日报;2013年
9 中共乌海市海南区委书记 苏和;对接“8337”发展战略加快推进转型提质富民强区进程[N];乌海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方华;中国人寿:下半年加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地[N];金融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孙成军;转型期的中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熊云;面向21世纪的国家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1999年
3 李汉君;后WTO时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D];吉林大学;2009年
4 罗崇敏;中国边政学新论[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熊忠辉;中国省级卫视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7 何彬生;转型时期我国民办高等院校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益森;广元市第二人民医院发展战略[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2 林子琪;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完善[D];浙江大学;2007年
3 于凡;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演进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4 郭东福;改革开放后福建发展战略演变的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祝斌;国家级南沙新区发展战略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6 胡振东;迅达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3年
7 林丽云;后危机时代福建省外贸发展战略的调整[D];福州大学;2011年
8 黄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9 王春兰;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再探索[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汪文明;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机理与湖南的发展战略[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4158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15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