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最密切联系原则”考证

发布时间:2018-01-20 02:18

  本文关键词: 最密切联系原则 法律选择方法 法律文化 出处:《比较法研究》2013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目前国际冲突公约和世界上主要国家冲突法立法看,涉外民事案件适用与其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的冲突规则,已经获得普遍认可。尽管目前我国国内不乏对与该冲突规则对应的理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研究,但始终没有揭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真实情况。本文对产生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原始资料进行考证研究,揭示了最密切联系原则理论残缺和不具操作性的严重缺陷,指出了该原则在我国适用存在的问题,以期我们能够更准确认识和评价这一原则。
[Abstract]:From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nflict convention and the legislation of conflict of laws of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e world, the conflict rules of the law most closely related to foreign civil cases are applicable. It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although there is no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theory of the closest link to the conflict rule in our country. However, it has never revealed the true situ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closest connection. This paper makes a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original data that produce the principle of the closest connection, and reveals that the theory of the principle of the closest connection is incomplete and has serious defects which are not operabl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principle in China are pointed out, so that we can recognize and evaluate the principle more accurately.
【作者单位】: 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法学院;
【分类号】:D997
【正文快照】: 一般认为,最密切联系原则是哥伦比亚大学威利斯·里斯(Willis L.M.Reese)教授在其起草的《美国冲突法第二次重述》(下称《第二次重述》)中所建立的法律选择理论和方法。后来,该原则成为美国国际私法新理论的代表,并被誉为20世纪最具有活力、价值和创造性的法律选择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顾海波;赵凯;;对俄罗斯国际私法立法的评介及借鉴[J];东北亚论坛;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晶晶;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中的适用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媛媛;中国与俄罗斯涉外民事诉讼管辖权立法比较研究[D];新疆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明;略论国际私法上的最密切联系原则[J];嘉应大学学报;1998年04期

2 杨弘磊;法律印象主义语境之下的最密切联系原则 对该原则在准据法确定方面若干司法实践之考察[J];法律适用;2005年07期

3 刘维;;论最密切联系说在我国国际私法中的运用[J];法制与社会;2011年24期

4 姜茹娇,王娇莺;论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方法的价值追求——兼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勃兴与修正[J];比较法研究;2002年03期

5 罗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法理学分析[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王克玉;;最密切联系原则在涉外经济合同法律适用中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2009年02期

7 王寨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发展与完善[J];行政与法;2009年08期

8 李旺;论国际私法中最密切联系原则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以《民法通则》第145条第2款和《合同法》第126条为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9 屈广清;蔡小娥;;涉外合同法律适用与国际私法的两大基石[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汪箭舸;试论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发展与完善[J];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玲;颜峰;;探析法律文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郭威;;法律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霄燕;;晋国的法律文化[A];三晋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专集[C];1998年

4 严崇伟;王家忠;;让法律文化与律师同行[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5 蒋媛;;英汉法律术语的误译及应对策略[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巴雅尔赛汗;;清朝法律文化和思想在博克多汗蒙古国法系中的传承[A];蒙古史研究(第九辑)[C];2007年

7 蒋跃川;;再论无单放货案件的法律适用[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刘效敬;;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和谐观念及其现代化途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1)[C];2008年

9 淡乐蓉;;“赔命价”习惯法——多元法律文化下的共识性规则[A];民族法学评论(第七卷)[C];2010年

10 刘金子;李聪;;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海关法治现状——法治型海关建设的反思与前瞻[A];法制建设与和谐海关征文专辑[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彭志刚 刘英钧;构建良好法律文化 促进改善执法环境[N];法制日报;2002年

2 曹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价值初探[N];光明日报;2005年

3 郝铁川 教授;东方法律文化的转型[N];检察日报;2002年

4 唐爱萍;法律文化在推进盐政管理中的作用[N];江苏法制报;2007年

5 贾国发邋闫弘宇;推进法律文化社会化[N];吉林日报;2007年

6 周逸岗邋宋献;让群众走进法庭 让审判亲近群众[N];江苏经济报;2008年

7 $$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 最高人民法院办公厅主任 刘会生 $$《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 蒋元明 $$四川省德阳市委政法委书记 张金明 $$ 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副主任 王丹彦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景汉朝 $$ 中央电视台影视部副主任 冯骥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主 ;弘扬法律文化 维护司法公正[N];人民日报;2001年

8 任强 李连宇;法律与电影:视界融合中的法律文化[N];法制日报;2006年

9 王利民;私法文化与私法地位漫谈[N];法制日报;2007年

10 胡修才;加快立法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承志;美国冲突法重述晚近之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2 董作春;国际私法证成法律选择方法的正当取向考量[D];吉林大学;2012年

3 贾育林;中国古代廉政法律文化及其现代价值[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董斌;反腐小说的文化意蕴与价值[D];兰州大学;2007年

5 刘泽友;湘鄂西土家族家族司法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张清;解读列宁:法律与经济的互动[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7 杜新丽;法律选择方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8 甘措;藏族法律文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9 叶晓川;清代科举法律文化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黄华均;草原法的文化阐释[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艳;罪刑法定的文化分析[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刘娜;英租威海卫法律文化解读[D];山东大学;2010年

3 范文涛;论中国法律文化主体的主体性生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孙继宇;中国传统文化对汉代司法运行机制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玉国;对我国公司资本制度的法律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胡北苑;我国版权侵权问题探源[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7 曲景;民工问题与法律制度的转型[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8 詹筱茹;法律文化影响下的中法国民诉讼意向差异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顶夫;从信访看中国法律文化[D];湘潭大学;2005年

10 邢鑫;经济法文化解读[D];湖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464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464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6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