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家主权的双重属性和大国海权的强化

发布时间:2018-01-25 07:54

  本文关键词: 国家主权 现代海权 权利转向 大国政治 软实力 出处:《政法论坛》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复合性相互依赖的初步形成,国际法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作为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共同基石,国家主权的双重属性及其互动揭示了它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嬗变规律。主权和海权的同质性使国家主权的权力和权利属性为现代海权内涵和外延的重新界定确立了理论坐标与分析路径。以现代海权的双重属性为出发点,大国主权嬗变的历史脉络预示了大国海权得以强化的双重路径。在南海争端日益复杂的情形下,主权和海权的权利转向也有利于中国通过软实力来强化海权,并依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外交路线图。
[Abstract]: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the social foundation on which international law is based has changed. It is the common cornerston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law. The dual attribute of state sovereignty and its interaction reveal the law of its evolution in history and reality. The homogeneity of sovereignty and sea power makes the power and right attribute of state sovereignty redefine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modern sea power. Theoretical coordinates and analytical paths. Starting from the dual attributes of modern sea power.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great powers' sovereignty evolution indicates a dual path for the great powers to strengthen their maritime power. In the increasingly complicated situation of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the power shift of sovereignty and sea power is also conducive to China's strengthening of sea power through soft power. A realistic diplomatic roadmap is drawn up accordingly.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南海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研究”(15JZD03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
【正文快照】: 在和平崛起之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法实践逐渐成为国外学者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而近来的中菲仲裁案则使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和南海争端国之间的外交关系面临着严重挑战,于是中国学者百思不得其解:为何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与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并没有促使它与周边国家的争端得以有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军峰;全球化浪潮对国家主权的挑战[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6期

2 陈乐平;新世纪国家主权面临的挑战[J];岭南学刊;2002年02期

3 张治武,张涛华;对国家主权的再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宋智萃;试论区域一体化法律制度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5 刘青建;国家主权理论探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黄晓辉;黄喜春;;论国际经济机制与国家主权的和谐共存[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杜国胜;;法理学视野下国家主权的本质属性[J];嘉应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8 王舒毅;;网络空间国家主权初探[J];保密工作;2012年09期

9 泽夏;经济国际化趋势对国家主权构成的挑战[J];战略与管理;1995年03期

10 杨云鹏;发展生产力与国家主权[J];金筑大学学报(综合版);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洪明;陈国良;宋涛;;新时期维护国家主权思想理论的奠基者[A];海南省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理论研讨会入选论文集[C];2006年

2 洪永红;;吸引外资与维护非洲国家主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3 赵月枝;;数字时代中国对国家主权和技术自治的维护:希望、讽刺与不确定性(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4 张晓声;;WTO争端解决中的国家主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5 薛桂芳;马英杰;胡增祥;;论中国海岛立法的必要性[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6 曹泳鑫;;和谐世界的历史基础:国际体系转型与理论反思[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7 John B.Bellinger;季烨译;;美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9年卷第1期[C];2009年

8 史小红;;论孙中山的“对外开放主义”思想[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程爱勤;;论菲律宾以“国家安全原则”主张南海诸岛主权的国际法法理悖论[A];2009中国海洋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大华;朱蕾;;论辛亥时期的国民观[A];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思想[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欧阳志远;国家主权视野下的科学主权[N];光明日报;2009年

2 武警陕西省总队 向军;网络主权也是国家主权[N];解放军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黄广南;志存高远:突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N];海南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严正 马剑;国家主权不可侮[N];人民日报;2000年

5 李云龙;国家主权过时了吗?[N];学习时报;2001年

6 钟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N];人民日报;2013年

7 山东检验检疫局 姜军;行使国家主权 维护全民利益[N];中国国门时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张媛 本报通讯员 田义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保障国家和平发展[N];法制日报;2013年

9 杨均平 刘旭;生态问题与国家主权[N];中国国防报;2001年

10 ;《国家主权新论》[N];福建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磊;国家形象及其对国家间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2 罗晋京;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3 陈丽明;民族联合途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徐晓明;全球化压力下的国家主权[D];复旦大学;2004年

5 孔庆茵;论国际体系与世界新秩序[D];吉林大学;2005年

6 刘凯;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国家主权自主有限让渡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7 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8 刘文波;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崛起互动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10 于海洋;帝国主义批判与世界国家的规范性探讨[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英;网络化时代的国家主权[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段元秀;论国家主权的变动及新型国家主权观的建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3 吴长谦;跨国公司对国家主权的挑战与国家的应对[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4 王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孙红彦;均势条件下国家寻求安全的行为模式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6 胡蕊;网络空间的国家主权问题[D];吉林大学;2015年

7 东野英男;小国的对外策略选择[D];外交学院;2016年

8 毕波;科学技术发展对外交关系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研究[D];渤海大学;2016年

9 张雪;论国际组织中的国际授权[D];吉林大学;2016年

10 盛蕾;国家主权层次理论的适用性[D];外交学院;2009年



本文编号:14624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624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b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