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反腐败对外刑事司法合作的拓展——对“中行开平案”与“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反思
本文关键词: 腐败 刑事司法合作 中行开平案 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 出处:《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行开平案"涉案金额巨大、"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涉案人数众多,使这两个案件备受国内外关注,其影响亦远远超出案件本身的刑事意义。两案虽然历时久远并颇具波折,但其经验为我国反腐败对外刑事司法合作的发展提供了诸多启示,也给我们留下思索的空间。
[Abstract]:The "Bank of China Kaiping case" involved a huge amount of money, "Xiamen Yuanhua extraordinarily large smuggling case" involved a large number of people, so that these two cases have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Its influence is far beyond the criminal significance of the case itself. Although the two cases have a long time and a lot of twists and turns, their experience has provided a lot of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anti-corruption foreign criminal judicial cooperation. It also leaves us room for reflec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0YJA820047) 吉林大学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项目(2012FRGG09)
【分类号】:D997.9
【正文快照】: 一、问题的提出“腐败给人类社会的集体安全、民主政治和基本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它会影响国家之间的投资,削弱法律制度的权威性和动摇支撑世界范围内民主政治的市场经济体系。”①虽然中国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对腐败犯罪的惩治与防范,但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对外交往的加强,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毕武卿;国际刑事司法协助的理论与实务[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陈雷;[N];检察日报;2006年
2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张士金;[N];检察日报;2009年
3 宋杰;[N];人民法院报;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卫华;;国际刑法概念之辨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吕岩峰,李海滢;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问题研究综述[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陈东;;论职务犯罪侦查中的刑事司法协助──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参照[J];比较法研究;2010年06期
4 刘志伟,左坚卫;外国被判刑人移管的原则、条件及程序研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薛丹云;;全球化时代跨国犯罪的应对策略[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7期
6 莫扎帕尔;;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王少华;中国社会洗钱现象与反洗钱法律问题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吕岩峰,李海滢;国际刑事管辖权冲突的“适当法”观照——来自国际私法学的借鉴[J];当代法学;2004年04期
9 王勇;国际刑法维度的人权思考[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10 刘昂;;酷刑性质探析[J];当代法学;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秀玲;;对我国“入世”后跨国犯罪的分析[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三届会员代表会议——暨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C];2002年
2 王震;沙云飞;;海盗罪及其在我国国内立法问题[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6年卷第一期[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颜海燕;违反国际人道法犯罪的个人刑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3 裴兆斌;追缴腐败犯罪所得国际司法协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4 陈敬明;海盗罪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5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卢勤忠;中国金融刑法改革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7 杨彩霞;刑法空间效力论[D];武汉大学;2005年
8 苗京平;刑事司法国际合作原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丁天球;比较法视野中的刑法不溯及原则的宪政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李秀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官家辉;论海盗犯罪及其国际法管辖[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聂云鹤;论关于海盗的国际法规则及其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洪晓;试论死刑不引渡原则[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4 张琼;网络犯罪刑事管辖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刘绍武;影响中国国家安全的跨国犯罪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俞佳;普遍管辖权行使问题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7 吴丰;论国际法对海盗行为的规制[D];西北大学;2011年
8 梁宗文;外商投资企业非正常撤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孙颖;海峡两岸罪犯移管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李红梅;恐怖主义犯罪构成要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智慧;;惩治和预防腐败犯罪的宪法保障[J];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尚华;李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第37条对我国的启示[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邢爱芬;;履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国内立法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4 卞建林;李晶;;腐败犯罪资产追回机制研究[J];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张元;;民事诉讼机制追回腐败犯罪外逃赃款问题初探——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依据[J];法律适用;2011年09期
6 ;以刑事司法合作推动国际反腐[J];人民检察;2004年10期
7 林良全;;腐败犯罪证据收集的困境与对策[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1年04期
8 李晓英;;浅析腐败犯罪刑事追诉程序的立法完善[J];行政与法;2006年01期
9 曲炜;;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影响[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张丽娟;严军;;论当前国际反腐败领域的执法合作与我国的实践[J];法制与社会;2010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贾盛荣;;浅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中国刑事反腐败工作的影响[A];贵州省2004年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苏敏华;;我国刑事司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冲突与协调[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苏敏华;;我国刑事司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冲突与协调[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4 肖扬宇;;对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质疑与民事诉讼之提倡——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资产追回机制和返还机制为视角[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罗欣;五大法律机制治理腐败[N];检察日报;2006年
2 简闻之;加强资产追回国际合作有效打击腐败犯罪 为推动国际反腐败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N];检察日报;2011年
3 陈正云;以科学有效的机制共同应对腐败[N];检察日报;2005年
4 ;国际司法合作公约是个好平台[N];检察日报;2006年
5 陈正云;追逃和追赃机制严控腐败犯罪的两道闸门[N];检察日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 王霞;国际刑法界关注腐败犯罪[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7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沙平;《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及其在我国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8 索维东;四大问题困扰国际刑事司法协助[N];检察日报;2006年
9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风;开平案,中美刑事司法合作的成功案例[N];检察日报;2009年
10 吴高庆;开展国际合作 追回腐败资产[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裴兆斌;追缴腐败犯罪所得国际司法协助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李秀娟;《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刘忠;《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域下私营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杰东;深化粤港澳区际刑事司法合作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梁亮;《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相关刑事立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3 李晓英;由《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看我国刑事立法之完善[D];吉林大学;2005年
4 贺佩;《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视角下的影响力交易罪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陈鑫;《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事立法的完善[D];内蒙古大学;2008年
6 李宁;《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之评析[D];吉林大学;2006年
7 康雪;资产追回与返还机制及其在我国的适用[D];外交学院;2007年
8 王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腐败定罪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9 刘建;中南亚地区建立多边刑事司法合作机制打击跨国犯罪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10 单宇航;论《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我国受贿罪刑事立法的影响[D];安徽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465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65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