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人民币汇率“补贴”法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02 21:01

  本文关键词: 补贴 SCM协定 人民币汇率 出处:《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人民币汇率持续升温。近年来,美国对人民币汇率的指控越来越多的集中在人民币汇率低估构成对中国出口产品的不正当补贴上。美国要想认定人民币汇率构成《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下的不正当补贴,将人民币汇率补贴提交WTO,首先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汇率补贴的管辖权问题和人民币汇率补贴的法律依据问题。本文围绕着这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由于判断WTO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管辖权,是认定人民币汇率补贴问题的前提。因此笔者首先从程序法的角度论述了WTO争端解决机构对于人民币汇率补贴问题的管辖权。然后从实体法的角度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并不构成《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下的补贴,也无法归类到《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下的补贴的类型。最后笔者针对人民币汇率补贴国际法律问题,笔者提出了自己在法律上的对策思考。 本文共分为五章。 第1章,介绍了补贴的基础理论。主要包括补贴的定义和国际法规范。简要介绍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容和中国汇改的背景,以及汇率制度的国际法规范。还介绍了所谓人民币汇率补贴论的相关内容及其汇率补贴的国际法规制。 第2章主要从程序法的角度,结合相关国际法律规范以及IMF和WTO的分工和相互关系,对WTO关于人民币汇率补贴反补贴问题的管辖权进行了论述。 第3章笔者从《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第1条关于补贴的基本特征着手,重点分析了人民币汇率不符《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有关补贴的要件中有关“财政资助”、“授予利益”的规定。得出人民币汇率无法构成《SCM协定》下的补贴。 第4章,笔者对《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下补贴的类型着手,通过研究《SCM协定》所明确禁止的补贴-专向性补贴,以及属于专向性补贴但是不需要进行专向性测试的禁止性补贴,得出由于《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定》所规定的补贴类型有限,在现有的《SCM协定》框架下人民币汇率不符合任何一种补贴的类型。 第5章,最后笔者提出了中国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法律对策思考。
[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China's economy, the RMB exchange rate continues to heat up in recent years. U.S. accusations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are increasingly centred on the fact that the undervaluation of the RMB constitutes an improper subsidy to Chinese exports.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like to conclude that the RMB exchange rate constitutes a form of subsidy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under the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Improper subsidies. Submit RMB exchange rate subsidy to WTO. First, there are two basic issues to be solved:.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subsidy and the legal basis of the RMB exchange rate subsid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se two basic issues. Because of judging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WTO on the RMB exchange rate. Therefore, the author first discusses the jurisdiction of the WTO dispute settlement body on the RMB exchange rate subsid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cedural law, and then analyzes the pers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stantive law. The exchange rate does not constitute a subsidy under the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In the end,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legal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problems of RMB exchange rate subsidy, which can not be classified into the types of subsidies under the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Chapter 1 introduces the basic theory of subsidy,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subsidy and the norm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briefly introduces the contents of RMB exchange rate regime and the background of China's exchange rate reform. It also introduces the relevant contents of the so-called RMB exchange rate subsidy the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law regulation of the exchange rate subsidy.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procedural law, combined with the relevant international legal norms and the division of lab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MF and WTO.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jurisdiction of WTO on the issue of RMB exchange rate subsidy countervailing. In Chapter 3, the author starts with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sidies in Article 1 of the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assistance" in the elements of subsidy in the Agreement on subsidy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gainst the RMB exchange rate. The "grant of benefits" requirement.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MB exchange rate cannot constitute a subsidy under the SCM Agreement. In Chapter 4, the author begins with the types of subsidies under the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nd studies the specific subsidies prohibited by the Agreement of SCM. And the prohibition of subsidies which are specific subsidies but do not need to be tested specific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ypes of subsidies provided for in the Agreement on subsidies and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are limited. Under the existing SCM Agreement, the RMB exchange rate does not correspond to any type of subsidy. In chapter 5,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legal countermeasures of RMB exchange rate in China.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海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96.1;F83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兰纪平;人民币汇率与中国金融改革[J];北京观察;2004年10期

2 候鸟;;人民币汇率的是是非非[J];南风窗;2006年06期

3 黄益平;;欧洲缘何施压人民币汇率?[J];理论参考;2008年02期

4 廖琨;;汇市寻梦——人民币贬值与外汇市场兴旺之分析[J];南风窗;1993年08期

5 毛江晖;加入WTO:人民币汇率制度何去何从[J];攀登;2000年05期

6 徐涵;;人民币不会贬值[J];党政干部文摘;2000年03期

7 江涌,倪建军;国际金融局势与人民币汇率机制选择——研讨会综述[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11期

8 涂永红;关于人民币汇率最新动态的答问[J];学习月刊;2005年06期

9 张宇燕,张静春;汇率的政治经济学——基于中美关于人民币汇率争论的研究[J];当代亚太;2005年09期

10 巩胜利;china foto Press;;人民币与美元的世纪竞合[J];华人时刊;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綦刚长;;金融危机条件下的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2 陈卫南;蔡东林;;对建立农机补贴机具长效管理机制的思考[A];苏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汇编(2008-2009)[C];2010年

3 吕晓杰;;面对金融危机的拷问:绿灯补贴重返SCM协议的理论与现实[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4 逯新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政策建议[A];中国与世界年中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C];2010年

5 汪争平;;人民币实际汇率调整对深圳经济的影响[A];2003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特区发展与国际化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6 秦迎霞;边策;吴润衡;;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纺织品贸易中存在J曲线效应吗[A];中国数学力学物理学高新技术交叉研究学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张目强;;论《SCM协定》中的补贴专向性及我国的立法完善[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八)[C];2009年

8 王振宇;马奇祥;娄永尚;张莉萍;李晓丽;;实现棉花直补 稳定棉花生产[A];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席彦群;;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现金流的影响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9年学术会议(第十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郑建明;;汇率理论的最新发展及汇率变动的资产价格效应——兼论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宏观调控思路[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迅雷;应对通胀最好的方法 少干预多补贴[N];经济参考报;2011年

2 独立经济学家 向松祚;人民币汇率“低估”无涉金融危机[N];经济观察报;2008年

3 陆前进;人民币汇率又到三岔路口[N];民营经济报;2008年

4 记者 熊争艳 孙奕;人民币汇率最近波动“完全正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 马红缦;人民币若贬值不利危机应对[N];市场报;2008年

6 兴业银行 鲁政委;人民币汇率波幅扩大箭在弦上[N];上海证券报;2008年

7 记者 刘佳 黄竞仪;人民币汇率“保尔森效应”彻底打破[N];北京商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葛春晖;人民币汇率再现跌停[N];中国证券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张勤峰;人民币汇率走软预期激发造船板块反弹[N];中国证券报;2008年

10 见习记者 李雨谦;专家建议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幅[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亚晖;人民币汇率失调的测算及汇率传递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周艳;汇率变动、贸易失衡与政策选择:中国的经验[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杨雪峰;人民币汇率升值的波动效应与稳定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4 俞开江;人民币“双率”调整与我国贸易收支平衡调控研究: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5 谷宇;人民币汇率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6 李雅丽;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出口商品价格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7 李志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价格传递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斌;90年代的国际收支:原因、趋势与政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许峰;中国公用事业:民营企业进入中的亲贫规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吴骏;动态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龙;人民币汇率问题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D];黑龙江大学;2010年

2 张华;基于弹性价格货币模型的人民币汇率失衡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0年

3 叶莉;中国入世,人民币汇率调整与汇率制度改革[D];河北工业大学;2002年

4 董萍;人民币汇率体制探讨[D];东北农业大学;2000年

5 孙定一;人民币汇率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分析[D];山东大学;2010年

6 关晓红;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7 徐万教;人民币汇率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8 伍梓延;WTO与IMF框架下人民币汇率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朱艳嫣;新时期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2年

10 李豫生;论加入世贸组织后人民币汇率的走势[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854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4854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13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