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公民住房权的国家义务

发布时间:2018-02-16 23:24

  本文关键词: 公民住房权 国家义务 义务标准 落实途径 出处:《吉林大学》2011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住房权是一项正在受到重视的人权。它存在于《世界人权宣言》、《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第四号一般性意见:适足住房权》、《住房权国际公约》等一系列国际性法律文件中。同样也存在于很多国家的宪法性文件当中。它是生存权、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适足生活水准权的具体表达形式。同其他的人权研究相比,国内对住房权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住房保障的问题在中国古代就有,就被看做是政府“民本”思想的体现。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住房保障问题还是仅仅停留在政府的政策性文件层面上,显然已经没法满足权利自足发展的要求了。人权的勃兴与普及,总是在与时代同步中推动着一些新的要求进入到人权体系中来。公民住房的权利要求显然符合这种时代潮流。所以对住房权的重视,推动相关立法、司法、行政措施的有效操作,来保障公民的住房权,已经成为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 国家在保障公民住房权实现问题上,已经被证明必须要肩负起与它自身能力相匹配的义务。这个义务是有理论和法律依据的。但是如同权利的实现应该有必须的保障一样,义务的落实也需要有相关的标准。公民住房权的国家义务标准的探讨由公民住房水平的标准“适足”而定,即这个标准必须是适应公民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是能够确保公民的生存尊严的,并且是可持续的。国家在住房权义务的承担上,应当参考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没有绝对准确的指标,所需考虑的即是必须尽最大努力,采取必要步骤,而不应该以资源缺乏为由不履行国家义务。可以参考一国的适当生活水准对适足住房权的实际可能实现、可以操作的标准及相应的国家义务进行定位,所设计出的住房实现计划应该是开放动态的,超越了国家现实负担能力的标准是没有意义的。 住房权的国家义务标准确立之后,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就是国家如何来落实这种义务,公民的住房权利如何才能在最大的可能上得到救济。我们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国家的住房权义务是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政策手段来实现的,完整的住房权实现的保障机制应该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层面的综合作用。这样国家在住房权义务上的尊重、保护、实施和促进的不同层面才有实现的可靠性和可能性。这是一项配套的综合机制,缺一不可。对住房权的国家义务的研究从主观上来讲,就是希望引起国家重视。把这项本来不新但是却非常重要的权利纳入到人权的高度上看待。从人权的层面对住房权进行论证,进行细化,国家的义务重点落在保障这项权利的实现和救济途径上面。无保障则无人权。具体的途径应该从立法的高度开始,贯穿立法、司法、行政等等层面,互相配合,体现出国家不同权力机关的责任。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和基本思路。
[Abstract]:The right to housing is an ongoing attention to human rights. It exists in the "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 < fourth general comment: the right to adequate housing >, < > the right to housing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and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The documents also in many countries. It is the right of surviv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rights, specific forms of expression of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right. Compared with other domestic research on human rights, the right of housing has just started. The housing security problems in China ancient, has been regarded as" the embodiment of people government "thought. But in modern society, if the housing security problem or just stay in the government policy document level, apparently has been unable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elf rights. Human rights 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always in step with the times to push With some new requirements into the human rights system. Citizens housing rights requirements is clearly in line with the trend of the times. So the importance of housing rights, promote the effective operation of relevant legislation,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to protect the housing rights of citizens, has become the country must face the problem.
Countr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citizens the right to housing problem, has been shown to have to shoulder the ability to match with its own obligations. This obligation is a theoretical and legal basis. But a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be protected should be the same obligation also requir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levant standard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duty of citizens housing. The right of the level of housing by the citizens of the standard "adequate" and determined that this standard must adapt to the needs of citizens of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s to ensure that citizens of the dignity of life, and is sustainable. The national commitment to housing rights obligations, shall refer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country, there is no absolute accuracy the index, which need to be considered is to try our best to take the necessary steps, and should not excuse not to perform their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to the lack of resources. A country can refer to an adequate standard of living for The real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housing, the standard of oper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national obligations should be positioned. The housing implementation plan designed should be open and dynamic, and beyond the standard of national reality affordability, it is meaningless.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housing rights obligations, we should ask is how the state to implement this obligation, housing rights of citizens how to get the greatest possible relief. We have co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ational housing rights obligations is realized through legal means and means of economic policy, security mechanis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 to housing should include legislative, judicial and administrative aspects of the comprehensive role. Such countries respect, in the protection of housing rights obligations, different levels of implementation and promotion to the reliability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ation. This is a comprehensive mechanism, supporting indispensable. Of housing rights obligations of states from the subjective speaking, is to arouse the national attention. It was not new but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treat human rights into the height from the human rights in housing. The right to demonstrate, refinement, the obligation of the state to focus on ensuring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rights and remedies of the above. No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The specific way should start from the height of the legislative, judicial, administrative through legislation, and so on, with each other, showing different organs of state power which is the responsibility.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and the basic ideas.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振坤;现代化国际经验述评[J];江汉论坛;2003年04期

2 李尚德;论俄罗斯中间道路的资本主义[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王维奎;小议公民社会公权力规范化[J];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02期

4 刘序盾;公共权力、市民意识与公民社会——由三个典型拆迁案例说开去[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6期

5 魏万宏;;入世与中国公民社会建设[J];创新科技;2004年04期

6 刘华安;公民社会的内涵及宁波构建的现实资源依托[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张宏树,刘毅;媒介素养与中国公民社会构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8 李红亮;论非政府组织建设与公民社会的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刘良;;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政府治理模式变迁初探[J];理论观察;2005年05期

10 杨萌;孙涵;;积极推进非政府组织的政治参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宏强;;政府社会管理的前提及面临的问题[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2 赵学升;羊震;;走近和谐: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多维性建构——以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制衡与互动为视角[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廖申白;;公职地位开放与有序社会流动——和谐公民社会的两个特征[A];前沿 创新 发展——学术前沿论坛十周年纪念文集(2001-2010年)[C];2011年

4 苗海强;曹海涛;;公民社会与中国农村[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洪瑾;;公共危机中的公民知情权[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5年年会暨“政府行政能力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杨秋菊;;社会资本与政府绩效[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龙静云;;民间组织在现代公民社会中的道德整合功能[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王宏斌;;中国的公民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构[A];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7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明伟;;协商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关系[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谢均才;;公民社会与政府,相生相克:香港推广公民教育的经验[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永州市冷水滩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吕华军;关注、培育公民社会[N];湖南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周俭;红枫现象: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缩影[N];中国妇女报;2008年

3 谢海定;公民社会与社团组织的繁荣[N];工人日报;2002年

4 张丽霞;公民社会中的星星之火[N];中国社会报;2004年

5 俞可平;正确对待民间组织[N];北京日报;2006年

6 西铁城;“透明的口袋”,才能容放更多慈善的心[N];光明日报;2009年

7 高志民;增强公益慈善组织“造血”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8 张志;民主社会的公民理应拥有常识[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9 记者 李斌 顾瑞珍;“公民社会”“小政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10 邓聿文;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N];学习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钟响;政府公民间沟通的信息成本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喜梅;中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李海新;公民表达权及其保障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4 尹保红;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赵晶;国家义务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王法硕;公民网络参与公共政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冰;当代中国政治社会化中的公民认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乃圣;公民社会理论视域下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冯粤;公民信息权利的伦理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勇;公民社会与新闻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万红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5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马晓燕;变迁中的治理理念及中国实践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高艳;中国公民能力的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石磊;公民社会的组织化与中国的宪政发展[D];山东大学;2005年

10 陈峗;试论“民生新闻”在构建“公民社会”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66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5166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0a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