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争端和平解决的路径冲突及其化解——以国家主权的双重属性为框架
本文选题:南海争端 切入点:国家主权 出处:《政法论丛》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南海仲裁案"暂告结束,南海争端问题表面上似乎趋于平息,但该争端所隐含的矛盾随时可能因为国际局势的变化而重新激化。中菲南海争端的基本事实表明,各国在争端解决路径上表现出的冲突从根本上源自双方对于国家主权属性的不同解读:同样从国家主权原则出发,若以其权力属性为本则倾向于选择外交方法,若以其权利属性为本则倾向于选择司法方法。从短期利益看来,中国以维护其合法权益为目的采取外交方法解决南海争端的策略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从长期利益考虑,中国要想在大国政治和国际法的互动中和平地解决国际争端,则可以在坚持外交方法解决争端的实践传统上重视司法方法的规则构建功能,在利用司法方法解决争端的同时参与到国际法律秩序的构建之中。
[Abstract]:The "South China Sea Arbitration case" has come to an end,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appears to be on the surface tending to appease, but the contradictions implied in the dispute may be re-intensified at any time by the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The basic facts of the dispute between China and the Philippi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how that. The conflict in the dispute settlement path is fundamentally derived from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of the attributes of state sovereignty by both parties: the same starting from the principle of state sovereignty, if based on their power attributes, they tend to choose diplomatic methods. In the short term, it is reasonable for China to adopt a diplomatic approach to resolve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order to safeguard its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but from the long-term interest perspective, it is reasonable to adopt a diplomatic approach to resolve dispu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f China wants to resolv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peacefully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great power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law, it can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rule building function of judicial method in the practice of insisting on diplomatic method to settle disputes. In the use of judicial methods to resolve disputes at the same time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order.
【作者单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南海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15JZD03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南海争端的解决[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2 周意岷;;南海争端解决模式分析[J];国际资料信息;2011年07期
3 巩建华;张建刚;;南海争端的问题情势、问题属性与战略困境分析[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周喜梅;梁霞;;泰国高层对南海争端的看法[J];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5 庄国土;卢秋莉;;近年来澳大利亚官方对南海争端的基本立场[J];南洋问题研究;2013年03期
6 孙炳辉;;从历史和法理看菲律宾提起南海争端强制仲裁的非法性与非理性[J];当代世界;2013年08期
7 冯丹;胡利明;周山丹;;南海争端新动向与我国维权之路[J];世界地理研究;2010年01期
8 郑坤;;南海九段线性质的法律和政治思考——以解决南海争端的现实需要为视角[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年04期
9 李忠林;;南海争端中各方诉求重叠状况、解决现状及启示[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10 宗平;;聚焦南海争端[J];老友;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洪永红;;吸引外资与维护非洲国家主权[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20世纪外国经济法的前沿[C];2001年
2 张晓声;;WTO争端解决中的国家主权[A];当代法学论坛(2007年第2辑)[C];2007年
3 薛桂芳;马英杰;胡增祥;;论中国海岛立法的必要性[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5年卷第二期[C];2005年
4 John B.Bellinger;季烨译;;美国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A];《中国海洋法学评论》2009年卷第1期[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特约评论员 刘波;中菲南海争端应重回双边轨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2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教授 丁成耀;东南亚之行展示南海争端法律基调[N];法制日报;2013年
3 复旦大学中国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 储昭根;南海争端 中国已无法再退让[N];中国经营报;2012年
4 薛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南海政策“不挑事、不怕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金国中;南海争端的由来与解决之路[N];经济参考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罗晋京;论跨国银行法律规制对国家主权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2 宋云霞;国家海上管辖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3 于l,
本文编号:1570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570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