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陆海复合型国家发展海权的两难困境——欧洲经验对中国海权发展的启示
本文选题:海权论 + 陆海复合型国家 ; 参考:《太平洋学报》2013年03期
【摘要】:海权论认为,世界大国持续繁荣与安全的关键在于对海洋的掌控,而一个国家无法同时发展陆权与海权。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型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一个濒海国家发展海权将不得不面对其地缘政治条件的缺陷带来的诸多两难困境。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海洋权益的维护与海上力量相对不足的不平衡状态,对发展海权的需求增大。中国要发展的海权是基于国家主权与国际海洋法基础上的合法海权,而不是近代西方列强追求的全球性霸权海权。陆海复合型国家面对的同时发展海权与陆权的两难困境,为中国的海权发展带来启示。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sea power, the key to the continued prosperity and security of world powers lies in the control of the sea, while a country cannot develop land and sea power at the same time.The historical experience of modern European land and sea complex countries proves that a coastal country will have to face many dilemmas brought about by the defects of its geopolitical conditions in the development of sea power.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a, the protection of maritime rights and interests and the relative lack of marine power imbalance, the deman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aritime power is increasing.The sea power that China wants to develop is based on the legal sea power on the basis of national sovereignty and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sea, rather than the global hegemonic sea power pursued by the western powers in modern times.Land-sea complex countries face the dilemma of developing sea power and land power at the same time, which brings enlightenme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a power in China.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北京大学;
【分类号】:D81;D99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2 倪乐雄;;从陆权到海权的历史必然——兼与叶自成教授商榷[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1期
3 刘中民;;关于海权与大国崛起问题的若干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12期
4 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J];战略与管理;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勇;;中国海岸城市带形成与新世纪地缘政治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冯建勇;;联盟理论与地缘政治学关系述论[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4期
3 郭培清;滕文芝;;对美国海权之路“天时”的思考[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4 孙相东;撞击、征服与多元共处——关于马戛尔尼使华的断想[J];昌潍师专学报;1999年03期
5 周骁男;;中国地缘政治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刘中民;海权争霸与俄苏的兴衰及其历史反思[J];东北亚论坛;2004年06期
7 杨鲁慧;;东北亚地缘政治变迁与中国崛起的安全环境[J];东北亚论坛;2007年03期
8 马荣升;;创新与超越:新地缘政治与国家安全[J];东北亚论坛;2009年01期
9 刘雪莲;徐立恒;;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安全观[J];东北亚论坛;2011年02期
10 刘雪莲;王勇;;全球化时代海陆关系的超越与中国的选择[J];东北亚论坛;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倪世雄;潜旭明;;新地缘政治与和谐亚太[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文;新地缘政治经济框架的建模与模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李家成;冷战后美国东亚战略:底线、挑战与应策,,1989-2009[D];吉林大学;2011年
3 程铭;近代以来日本的地缘政治思想与地缘战略选择[D];吉林大学;2011年
4 孙静;中俄在中亚的共同利益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键;冷战后中国东亚外交战略的学理分析[D];外交学院;2011年
6 潜旭明;美国的国际能源战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盛海燕;冷战后俄罗斯朝鲜半岛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庆平;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9 张志远;丹尼列夫斯基史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薛晨;美国海权研究:成因与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琪;冷战后国际格局变迁与蒙古外交政策选择[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鸥;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国际政治资源的开发[D];湘潭大学;2010年
3 徐亮;二战德国地缘战略得与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高青松;战后日本海军的发展演变及其特征[D];西南大学;2011年
5 常进;战后初期驻韩美军的历史考察(1945—1953)[D];西南大学;2011年
6 杨珍奇;“革新开放”以来的越南海洋政策[D];暨南大学;2011年
7 康甫;论东南亚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李琴;晚清海权观念的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蔡巍巍;日本的中亚战略评析[D];新疆大学;2011年
10 刘利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海洋战略构建[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2 叶自成,慕新海;对中国海权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03期
3 程广中;地缘战略规律试论[J];军事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4 邵永灵,时殷弘;近代欧洲陆海复合国家的命运与当代中国的选择[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0期
5 陆伯斌,李真;和平地理学:21世纪的东亚[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年11期
6 钱春泰;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初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2年04期
7 唐世平;再论中国的大战略[J];战略与管理;2001年04期
8 张文木;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海权[J];战略与管理;2003年01期
9 徐弃郁;海权的误区与反思[J];战略与管理;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世锭,刘鹏,田世铠;试论美国在台湾问题上的两难困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朱大可;倒萨之战:自由知识分子的两难困境[J];新闻周刊;2003年12期
3 梁媛;;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中的两难困境[J];新东方;2006年06期
4 曹云华;李昌新;;美国崛起中的海权因素初探[J];当代亚太;2006年05期
5 关希;;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中的“海权论”[J];领导文萃;2007年03期
6 付涛;张萌;;欧洲的经验与东亚地区安全合作[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11期
7 关希;;排他性的“海权论”可以休矣——析日本流行的“海洋国家战略”[J];日本学刊;2006年04期
8 史春林;;近十年来关于中国海权问题研究述评[J];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04期
9 郑雪飞;;对近代主要国家海上安全环境的解读[J];社会主义研究;2008年06期
10 殷克东;卫梦星;孟昭苏;;世界主要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与演变[J];经济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伟;;国力之盛衰强弱 常在海而不在陆——孙中山海权观及现实意义研究[A];民革中央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明军;汪伟全;;论和谐地方政府间关系的构建:基于府际治理的新视角[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中民;;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全球治理与国际体系转型——以行为体结构和权力结构为视角的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新罕布什尔大学教授 研究和平与世界安全事务;奥巴马的两难困境[N];世界报;2009年
2 关希;日本国家战略调整中的“海权论”[N];学习时报;2006年
3 赵海建;奥巴马为何频向中国亮“肌肉”[N];广州日报;2010年
4 刘江永;地缘战略需要海陆和合论[N];学习时报;2006年
5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教授 沈丁立;中美利益博弈呈两难困境[N];文汇报;2010年
6 冯昭奎;中日如何向欧洲学习[N];经理日报;2002年
7 锦秀文;农村养老与孩子上学[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李楠;和平崛起论:中国构建新发展战略[N];经济观察报;2004年
9 记者 全晓书 赵晓辉 耿锐斌;专家说:延长退休年龄之策可行[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10 宫秀川;中国“和平崛起”[N];学习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2 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3 刘小军;关于当代中国海权的若干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松岭;中国海权与海洋战略思考[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2 李娜;21世纪初印度海洋战略探析[D];吉林大学;2007年
3 孙兴杰;美国现代海权的兴起(1890-1903)[D];吉林大学;2008年
4 郭良品;海权和陆权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小姝;地缘政治在美国外交事务中的地位[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陈益华;中印海权战略比较[D];暨南大学;2009年
7 孟娜;帝国观念下的权力平衡[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苏朝权;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与维护[D];吉林大学;2007年
9 纪爱云;试论21世纪中国海洋战略的构建[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玲;印度海权及其对中国海上安全的影响[D];辽宁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87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7487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