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联合国黄海大海洋生态系项目看国际环境法的发展趋势
本文选题:黄海大海洋生态系 + 国际环境法 ; 参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摘要】:黄海项目的实施加强了中、韩、朝三国在黄海区域环境保护领域的合作,为建立黄海区域环境合作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是区域环境合作项目推进国际环境法发展的成功范例。项目运用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方法,明确了生态系统承载力和管理措施两者之间应有的关系,通过区域环境合作中的责任分担对国际环境法的义务本位给予了有力的说明。黄海生态系统的完整和健康是沿黄海所有国家的共同的责任,项目通过对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创造性适用,既照顾了国情,又化解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仅为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适用提供了经验性支持,而且也反映了该原则在国际环境法中的地位。
[Abstract]:The implementation of Huang Hai project has strengthened the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Korea and DPRK in the area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which has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legal system of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in Huang Hai, and is a successful example for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projec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Based on the ecosystem approach, the project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system carrying capacity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and gives a powerful explanation of the standard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hrough the sharing of responsibilities in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ooperation. The integrity and health of Huang Hai's ecosystem is the common responsibility of all countries along Huang Hai. Through 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the project not only caters to the national conditions but also resolves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It not only provides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but also reflects its status in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
【分类号】:D99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徐祥民;极限与分配——再论环境法的本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继磊;;《反思中国法学界的“权利话语”》之反思[J];北方法学;2009年05期
2 陈会广;曲福田;陈利根;;环境容量使用权:为节能减排立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3期
3 余丙南;;国际法义务本位初探[J];池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陈晓景;;流域立法义务本位探析[J];当代法学;2008年04期
5 张一粟;;环境法的权利本位论[J];东南学术;2007年03期
6 王小钢;;义务本位论、权利本位论和环境公共利益——以乌托邦现实主义为视角[J];法商研究;2010年02期
7 耿保江;;论环境法目的的实现路径——法律工程研究的进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年09期
8 张宝;;我国环境权入宪的进路研究[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9年00期
9 张宝;;我国环境权入宪的进路研究[J];环境资源法论丛;2010年00期
10 吴卫星;;环境人权的跨学科审视——《环境人权:权力、伦理与法律》介述[J];绿叶;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田其云;阳露昭;;对森林法义务本位的初步探讨[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2 田其云;;探讨《环境保护法》的出发点[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胡中华;论环境保护之为普遍义务[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白洋;渔业配额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6 申进忠;产品导向环境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田其云;海洋生态法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8 陈晓景;流域管理法研究:生态系统管理的视角[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9 朱春玉;生态城市理念与城市规划法律制度的变革[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10 邓一峰;环境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玲;无过错环境污染损害民事责任限度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付景新;论林农在生态保护中的主体地位[D];浙江农林大学;2011年
3 张平;人类本性与法律秩序[D];苏州大学;2005年
4 孔晓明;建立我国《环境信息法》的构想[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张艳;环境税实施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6 杨琳;试论我国环境税法的完善[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华园园;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8 杨静;循环经济主要法律制度探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9 闵芳呈;农民环境权法律保护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李瑶;风险预防原则与生物安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绿野,康宏强;论环境法理念的变迁对国际环境法的影响[J];河北法学;2004年12期
2 蔡守秋;;蔡教授讲座⑾——当代环境法的“南方化”[J];环境;1998年11期
3 陈立虎;;国际环境条约浅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1期
4 那力;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人类环境问题与国际环境法[J];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02期
5 林灿铃;;国际环境法实施机制探析[J];比较法研究;2011年02期
6 何艳梅;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法的发展[J];环境保护;2002年12期
7 田琳;;国际环境法中环境影响评价手段的实施问题研究[J];世界环境;2005年05期
8 秦天宝;国际环境法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解读[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潘安安;环境与主权——试论国际环境法的产生发展对国家主权的影响[J];甘肃农业;2005年02期
10 杨红;;结合我国实情浅议环境法基本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那力;;环境问题:人类之痛,法制之重(代译者序)[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2 张望英;谷德近;;关于沙尘暴防治的国际环境法的发展[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3 董桂岩;;论循环经济的国际发展[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4 万霞;;生物入侵,问题与对策[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5 那力;孙丽伟;;从Amoco Cadiz案看环境损害赔偿问题[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4年
6 秦天宝;;论国际环境法的特点[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7 胡斌;;植物基因资源权益的国际法律调整——《粮食和农业植物基因资源国际条约》评述[A];适应市场机制的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2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2年
8 赵晴雨;;试论国际环境法上的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及其在实践中的困境和解决[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四)[C];2006年
9 张正怡;;从国际环境法的基本原则看我国《环境保护法》的修改[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张宗峦;刘传胜;付兴艳;;目的一元是环境保护法的基本价值取向[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诗真;世界酝酿组建国际环境法庭[N];中国环境报;2004年
2 常纪文;浅谈国际环境法的社会基地[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法学所 常纪文;国际环境法调整对象之辨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4 国泰 平安 英明;6·5世界环境日[N];中国包装报;2002年
5 林灿铃;国际环境法的目的及其法则[N];法治快报;2007年
6 武汉大学法学院 黄莹 刘洋;国际环境法中的可持续发展原则[N];中国人口报;2007年
7 杨玲;“软硬兼施”共同保护环境[N];法制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赵晓霞;林灿铃:地球也是我们的母亲[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9 本报记者 荆 龙;以法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N];人民法院报;2005年
10 ;环境法医学为海洋环境保护增添新利器[N];中国海洋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卓英仁;论国际环境法发展趋向及对中国环境法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2 文同爱;环境法保护对象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3 那力;国际环境法的新理念与国际法的新发展[D];吉林大学;2007年
4 陈百贤;论船舶污染损害赔偿[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何艳梅;国际水资源公平和合理利用的法律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6 杨华国;论跨界环境损害的国际法律责任体系[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7 焦君红;人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问题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丹;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孙畅;海洋垃圾污染问题的国际法规制:成就、缺失与前路[D];吉林大学;2013年
10 印辉;WTO环境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丽;论国际环境法框架下的环保非政府组织[D];武汉大学;2004年
2 王立业;论国际环境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李瑶;风险预防原则与生物安全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孔祥文;论尊重国家主权和不损害国外环境原则的性质[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刘蕊;论国际环境法中的风险预防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6 唐斌;国际环境法基本原则法律属性探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徐强;传染病控制的国际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8 张进秋;危险废物越境转移的国际法管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田丹宇;《京都议定书》之清洁发展机制实施风险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孟庆垒;论国际环境法中的谨慎行事原则[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84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79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