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的法律思考

发布时间:2018-04-25 17:28

  本文选题:中国-东盟自贸区 + 商贸流通 ; 参考:《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的自贸谈判在2015年底如期完成,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经济自由贸易区为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积极推动力量,在各领域中都形成了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东亚命运共同体。然而由于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间商贸流通往来的持续增多,必然会产生一些商贸纠纷,所以建立争端解决机制来有效维护中国-东盟自贸区的深化发展极其必要。因此本文以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解决的法律基础作为全文切入点,分析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解决机制的利弊后,就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解决机制提出了完善对策,旨在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区域商贸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进而为推动东亚经济一体化提供参考。
[Abstract]: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Zone upgrade version and the free trade negotiations on 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were completed as scheduled by the end of 2015. The economic free trade area, composed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provided a positive impetus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East Asia. The East Asian Community of Destiny, which is interdependent and closely related, has been formed in all fields. However, due to the continuous increase of trade and trade flows between countries in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some trade disputes will inevitably arise, so it is extremely necessary to establish a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to effectively maintain the deepening development of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erefore, based on the legal basis of trade and trade dispute settlement in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trade circulation in the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iberalization and facilitation of regional trade and trade investment in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FTA),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to perfect the dispute settlement mechanism of 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FTA), and then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economic integration of East Asia.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分类号】:D99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郝静;;后危机时代商贸流通业扩大总需求作用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07期

2 肖溢;;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07期

3 魏民;;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问题与方向[J];国际问题研究;2015年02期

4 雷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关投资及投资争端的法律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5 胡超;;中国-东盟自贸区进口通关时间的贸易效应及比较研究——基于不同时间密集型农产品的实证[J];国际贸易问题;2014年08期

6 曹平;尹少成;;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争端解决法律机制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3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睿;;中国-东盟自贸区商贸流通争端的法律思考[J];商业经济研究;2017年05期

2 张莉;;“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与东盟营商环境差异与协同构建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7年02期

3 钟瑞添;张才圣;;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衔接问题研究——以中国(广西)与东盟为视角[J];广西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4 项义军;汤保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结合度指数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6年31期

5 林珏;彭冬冬;;“快速通关”贸易促进效应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16年11期

6 王勇辉;胡翊;;华侨华人在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经贸关系中的作用[J];东南亚纵横;2016年05期

7 谢晶;;我国进口贸易口岸通关效率水平测度研究——基于Co-plot—DEA组合评价模型的实证分析[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6年05期

8 张丽英;;中国-东盟自贸区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16年08期

9 刘斌;刘欣;;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经济效应——基于GTAP模型分析[J];亚太经济;2016年04期

10 郑国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战略下广西崇左市外贸发展的机遇、挑战与对策[J];经济论坛;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勇;王菊红;;我国商贸流通业价值转移的趋势及可持续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31期

2 武钰敏;;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30期

3 刘婷;;自由贸易区对提高中国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基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证测算[J];商业经济研究;2015年05期

4 张蕴岭;;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J];东南亚纵横;2014年10期

5 谢家敏;;中国-东盟银行业合作现状与问题[J];区域金融研究;2014年06期

6 程伟晶;冯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效应——基于三阶段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02期

7 胡超;;中泰农产品市场一体化水平的测度——基于价格法的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13年10期

8 方晓丽;朱明侠;;中国及东盟各国贸易便利化程度测算及对出口影响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9期

9 孙林;倪卡卡;;东盟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及国际比较——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4期

10 龚柏华;;TPP协定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评述[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坤,余翔;从东盟年会看东盟合作机制的发展[J];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09期

2 王小民;东盟不干预原则的演变:从不干涉内政到加强相互影响[J];东南亚;2000年02期

3 约翰·芬斯顿,其实;东盟在更加错综复杂时期面临的挑战[J];南洋资料译丛;2000年02期

4 赵洪;东盟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与前景[J];南洋问题研究;2001年03期

5 陈文;合作稳定 推进一体化——东盟积极应对新世纪[J];东南亚纵横;2002年Z1期

6 王子昌;国外东盟研究:方法与观点[J];东南亚研究;2003年01期

7 韦红,邢来顺;从居高临下施教到平等对话伙伴——冷战后欧盟对东盟政策评析[J];欧洲研究;2004年02期

8 高伟浓,罗亚泓;从建构主义角度看“东盟方式”的结构性缺失[J];东南亚纵横;2004年06期

9 苏平;对东盟国家经济报道要体现“三贴近”[J];八桂侨刊;2004年04期

10 王子昌;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J];东南亚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晓林;;东盟国家留学生学习医古文课程的困难及对策[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六届医古文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黄桂香;潘介春;何新华;;枇杷产业在中国——东盟水果贸易中的地位(摘要)[A];第五届全国枇杷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程道品;易丰;;泛珠-东盟背景下的广西高端旅游市场开发探析[A];旅游业: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转型——第十三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梁振芳;;积极参与广西—东盟农业合作 推进沿边农业产业化发展[A];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与沿边经济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唐农;;加强中国-东盟国际合作,促进传统医药发展[A];2013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药师周报告集[C];2013年

6 张雪;;东盟政治安全共同体建设与中美因素[A];东南亚地区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朱新光;齐峰;;中国与东盟的气候合作机制[A];新中国对外关系60年 理论与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9年

8 王勤;;东盟区域一体化的发展及东盟主要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系[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年

9 陈道超;李晟;;论中国农机参与东盟自由贸易[A];第三届(2003年度)中国农机论坛文集[C];2003年

10 陆阳;;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广西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影响及对策[A];合作与共荣——广西发展生产力和东盟经济合作研究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忠田;去年东盟10国接待游客3749万[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驻札幌总领馆经商室 李健勇;日本对东盟直接投资骤减[N];国际商报;2000年

3 吕华健 赵劲松 张文 袁遥;七成广西游客钟情东盟国家[N];广西日报;2005年

4 本报驻东京记者 阎海防;日本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进展缓慢[N];经济日报;2005年

5 ;东南亚联合构建电子东盟[N];人民邮电;2000年

6 特约记者 姚音 柴文静;中国元素与东盟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7 南博网特邀评论员 中国社科院亚太所博士 王玉主;轮状体系转活东盟定位[N];国际商报;2006年

8 北大国际关系学院 张锡镇教授;东盟不惑之年踏上新征程[N];国际商报;2006年

9 叶辛 金羊;打造“无障碍”东盟跨国游成今年论坛目标[N];国际商报;2007年

10 本报驻马尼拉记者  王传军;中国与东盟携手共创和谐社会[N];光明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渊;东盟决策模式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2 潘维光;越南在东盟政治—安全合作中的参与研究:国家利益和国家身份的双重视角[D];复旦大学;2014年

3 孙英楠;中、日、韩与东盟三个自由贸易区比较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唐盛尧;中国—东盟农业比较优势与合作战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年

5 肖斌;一致与冲突:东盟与欧盟经济政治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甘振军;澳大利亚对东盟国家关系研究(1967-200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郑磊;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陈奕平;依赖与抗争[D];暨南大学;2006年

9 彭文平;经济安全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麻昌港;中国—东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进程及影响机制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天宝;美国—东盟商业理事会:缘起与功能[D];暨南大学;2011年

2 白剑;美国驻东盟大使—缘起、职能与前景[D];暨南大学;2011年

3 王峰;“东盟方式”在亚太地区的扩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曹广伟;论冷战后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江鱼;东盟对华态度:形成、转变及启示[D];外交学院;2006年

6 刘静;冷战后东盟对欧盟战略[D];暨南大学;2007年

7 杨秀琼;东盟共同体:从意识到建构[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琼;东盟国家军扩问题探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璐;释意论指导下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中国领导人致辞口译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10 王芮;中国与东盟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对比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022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022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b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