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为研究
本文选题:国际刑法 + 共同犯罪 ; 参考:《法制博览》2015年33期
【摘要】: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各个国家刑法的不断完善成为了必须举措。纵观当前国际各个国家国内的刑法均有着相应的普适原则,其中的统一原则便为罪责自负原则。也就是说,法治约束是国际通用的治国惯例,所有人生活在社会中,对于自身的犯罪行为均需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对于法律的制裁也就难脱其咎。与此同时,犯罪人所承担的刑事责任也只能针对自身而并不对其他人的犯罪行为负责。国际刑法自出台以来发展至今,历经了几次重大发展时期,关于国际犯罪的刑事责任承担都将最大比例放在了犯罪团伙中的主犯身上,对此,《罗马规约》当中有着相应的规定,个人责任原则也被正式界定。几乎所有的国际犯罪形式都会表现出共同犯罪的特点,行为责任的界定也就由此成为了国际法学界所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文将以此为出发点,浅谈国际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为的主、从犯责任界定,并围绕国际刑法上的共同犯罪模式展开研究,最后对共同犯罪刑事责任进行具体分析,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引起更多学者对此更为深入的研究。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it is necessary to improve the criminal law of every country. Throughout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riminal law has the corresponding principles of universality, one of which is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for crime. That is to say, the rule of law is a common international practice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ll people living in society, for their own criminal acts need to bear the corresponding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the punishment of the law is also difficult to get away from the blame. At the same time, th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offender can only be directed at himself and not for the criminal behavior of others.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it has undergone several major periods of development. The largest proportion of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crimes has been placed on the principal criminals of criminal gangs. In this regard, the Rome Statute contains corresponding provisions. The principle of personal responsibility is also formally defined. Almost all the forms of international crimes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oint crime, and the definition of responsibility for conduc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international legal circles.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will discuss the definition of the principal and accomplice of the joint criminal act i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and carry on the research around the joint crime pattern in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law, finally carries on the concrete analysis to the joint crime criminal responsibility. In order to play a role in attracting jade, more scholars to this more in-depth research.
【作者单位】: 西北政法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1年度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JYA820104)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D99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海滢;;国际犯罪的类型研究:回顾、反思与探寻[J];当代法学;2007年06期
2 宋佳宁;;国际刑法中公司的共谋行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3 陈可倩;;德、意、中共同犯罪人认定标准比较研究[J];法商研究;2015年01期
4 赵晓耕;孙倩;;中西刑法思想史中的共同犯罪问题探源[J];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201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李海滢;梁翔宇;;国际刑法学科发展的瓶颈与出路——以我国20所法学权威机构为调查对象[J];当代法学;2013年02期
2 李海滢;;国际刑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以中国现行理论为基点[J];河北法学;2010年10期
3 孙倩;赵晓耕;;中国移植罪刑法定原则的可能性——何以与中国本土资源相衔接[J];天津法学;2014年04期
4 卢有学;;论国际犯罪与国内犯罪的关系[J];现代法学;2012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琳;中国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可行性分析[D];新疆大学;2012年
2 韩杨洋;普遍管辖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3 彭鸿;论“10.5湄公河惨案”中的管辖权冲突[D];西南政法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惠馨;;1751年德国《巴伐利亚刑法典》——德国当代刑法的起源[J];比较法研究;2012年01期
2 王充;构成要件的历史考察——从诉讼概念到实体概念的嬗变[J];当代法学;2004年05期
3 江溯;;关于单一正犯体系的若干辩驳[J];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4 陈兴良;罪刑均衡的价值蕴涵[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马克昌;;论教唆犯[J];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05期
6 于明;;司法审级中的信息、组织与治理——从中国传统司法的“上控”与“审转”切入[J];法学家;2011年02期
7 陈兴良;罪刑均衡的中国命运[J];中央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06期
8 张颖军;;打击跨国犯罪国际法律制度的新发展——法人责任[J];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9 杨兴培;;共同犯罪的正犯、帮助犯理论的反思与批评[J];法治研究;2012年08期
10 何柏生;;法律文化的数学解读[J];法制资讯;2013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铭暄,王秀梅;国际刑法渊源合法性论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5期
2 杨楠;;理想的国际刑法惩处模式及其对中国的作为[J];长白学刊;2006年06期
3 冀莹;;风险控制视野下的国际刑法[J];山东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0期
4 李海滢;梁翔宇;;国际刑法学科发展的瓶颈与出路——以我国20所法学权威机构为调查对象[J];当代法学;2013年02期
5 赵永琛;;国际刑法的适用问题[J];公安大学学报;1993年01期
6 何鹏;国际刑法在欧洲的发展[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7 邵沙平;关于国际刑法的若干思考[J];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8 张旭;;国际刑法视野下的中国刑法之评判[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9 马呈元;;论国际刑法的性质[J];法学家;2000年06期
10 赵秉志;于志刚;;当代国际刑法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法学家;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朱仁印;;浅谈国际刑法翻译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8年翻译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汇编[C];2008年
2 朱海波;;酷刑的界定[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黄俊平;国际刑法的新发展[N];法制日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蒋安杰;全球化时代国际刑法作用重大[N];法制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罗书臻;面向全球化的国际刑法[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余瀛波;用“国际思维”看待国际刑法新发展[N];法制日报;2009年
5 卢建平;国际刑法公约对我国刑事立法、司法完善的影响[N];法制日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李文广;研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刑法意义重大[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阳易成;国际刑法中的种族犯罪[N];中国民族报;2002年
8 赵秉志 阴建峰;“当代国际刑法与国际犯罪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N];人民法院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李玉花;国际刑法的不倦探索者[N];检察日报;2001年
10 记者 张慎思;交流国际刑法一线实务经验[N];法制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綦通;理想国际刑法的构建[D];吉林大学;2008年
2 喻贵英;国际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德核;论国际刑法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丁岩;国际刑法主体研究—从国际刑事审判实践的角度[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3 田慧敏;对国际刑法中有罪免罚合理性的探讨[D];吉林大学;2010年
4 李超;民间对日索赔的国际刑法依据[D];浙江大学;2011年
5 王宏宇;浅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刑法保护[D];吉林大学;2007年
6 张艺凡;论国际刑法中的人权保护[D];河北经贸大学;2012年
7 刘宁宁;国际刑法中的上级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刘洁;国际刑法主观要件中的“明知”要素之考察[D];吉林大学;2015年
9 黄喜春;论环境权及其国际刑法保护[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10 朱小翔;论国际刑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69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36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