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跨界环境损害责任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5 18:41

  本文选题:跨界环境损害 + 国家责任 ; 参考:《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在日本福田核泄漏事故中,对周边国家造成的损害的程度到底有多大还是未知数,然而它又把跨界环境损害问题推向人们舆论的焦点,跨国境环境污染事件的屡屡发生,构成对全球和相邻国家及地区的严重损害和威胁。而且此类问题均涉及到国际法律责任问题。虽然在这方面国际法和国际实践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其发展也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对追究有关各方法律责任问题上缺乏理论和实践的支撑,日本福田核泄漏事故所造成的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追究问题就是很好的例证。当今国际社会跨界损害发生频繁,对环境及人身或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跨界环境损害责任的国际法依据主要是2001年国际法委员会编纂的《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文草案》、《预防危险活动的跨界损害条款草案》和2004年的《关于危险活动造成的跨界损害的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 在《预防条款草案》和《损失分配的原则草案》中对国家没有履行国际法规定的相应的预防义务而导致其管辖或控制范围内的活动产生跨界环境损害后果时所承担的责任做了相关的规定。然而由于存在法律以及实际操作上的困境,在该领域追究责任不具可行性。基于这个问题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篇章结构中对跨界环境损害的责任问题作了相关的探讨: 首先文章从跨界环境损害的概念定性入手,分别介绍了跨界环境损害的含义、特征以及跨界环境损害的产生原因及现状。使我们对跨界环境损害基础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其次,介绍了跨界环境损害国家责任的概念界定、国家责任制度在跨界环境损害中的法律编纂和相关条约以及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在该部分中重点说明了国家责任在解决跨界环境损害责任问题中国际法律文件,详细阐述了国家责任的法律编纂历程。再次是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发展,在该部分中介绍了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理论存在的理论基础,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的条约实践以及《损失分配原则草案》的产生过程、内容和意义。基于以上分析,笔者从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和民事责任分别进行探讨,找到二者对跨界环境损害国际争端解决的可取之处从而确定跨界环境损害责任体系发展的新模式,这种责任体系分别肯定了国家责任和民事责任的优点,从而更好地解决跨界环境损害国际争端,这才是解决跨界环境损害责任的最合理的手段,能够弥补前面两种责任形式的不足之处,笔者相信这种责任体系模式也是未来国际环境法学解决国际争端的的发展趋势。
[Abstract]:In the case of the nuclear accident in Fukuda, Japan, how much damage has been caused to the surrounding countries is still unknowns. However, it also puts the problem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the focus of public opinion. The occurrenc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cidents across the border constitutes a serious damage and threat to the global and adjacent countries and regions.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great 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law and international practice in this respect, its development is not satisfactory, whic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support of the lack of theory and Practice on the leg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parties concerned. The issue of the accountability of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caused by the nuclear leakage accident in Fukuda, Japan It is a good example.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caused frequent transboundary damage and caus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erson or property. The international law basis for the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mainly the draft of the state's liability for international wrongful acts compiled by the International Law Commission in 2001, the draft of the provisions for the prevention of transboundary damage to dangerous activities and 2004 The draft principles on loss allocation for Transboundary damages caused by dangerous activities in 2003 are >
In the draft of the draft prevention clause and the draft of the principle of loss allocation,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failure of the state to fulfil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obligation under international law which leads to the consequences of a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scope of its jurisdiction or control has been stipulated, however, due to the existence of legal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in the operatio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e following text structure.
First of all, the article, starting with the concept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introduces the meaning,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and status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which makes us more aware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the state responsi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state responsibility. The legal codification and relevant treaties and the elements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in the system of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In this part, the emphasis is on the international legal documents of the responsibility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in solving the problem of the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and the history of the codification of the law of state responsibility in detail. This part introduce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theory of civil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the practice of the Treaty on civil liability for transboundary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process, conten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draft of the principle of loss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the author explores the nat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civil liability of transboundary damage, and finds out the two parties. The new model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for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is determined by the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 settlement, which affirms the advantages of the state responsibility and civil liability, thus better solving th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over th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which is the most reasonable means to solve the responsibility of the inter boundary environmental damage.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above two forms of responsibility, I believe that this responsibility system is also a trend for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to solve international disputes in the future.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灿铃;;工业事故跨界影响的法律属性[J];人民论坛;2011年20期

2 曹兴;跨界民族问题及其对地缘政治的影响[J];民族研究;1999年06期

3 汪群;钟尉;张阳;;协商民主视角的跨界水事纠纷治理[J];水利经济;2007年05期

4 瞿瞿;;“超男”戴军的新感觉[J];中国女性(文海外版);2006年02期

5 李伟芳;国际环境责任法律问题初探[J];法学;1997年09期

6 童梅;船舶油污事故中环境损害的赔偿范围[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曲颀;浙赣边界盛开文明之花[J];今日浙江;2001年22期

8 马轶男;;浅谈国际法中的共同开发制度[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王晓丽;论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兼论环境损害赔偿的社会化机制[J];行政与法;2005年06期

10 黄伟明;;浅议环境生态损害及其救济[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国家危险行为的跨界环境损害责任——从日本排放高放射性污水谈起[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2 鄢斌;崔然;;政府环境危险行为的责任性质及其承担——以福岛核泄漏事故排污行为为线索[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3 易琪;;论跨界环境损害责任的确定因素[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杜崇;秦超;宋雅珊;郭微微;;跨界地区环境风险识别初探[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5 闫立宏;岳帅伯;;贸易环境损害国际赔偿研究[A];WTO法与中国论丛(2009年卷)——《WTO法与中国论坛》暨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阙占文;;跨界水污染民事责任机制初探——《工业事故对跨界水域的跨界影响所致损害的民事责任与赔偿议定书》述评[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徐进钰;;介面的经济地理意义:硅谷—新竹—苏沪的跨界连结[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8 尤宏;林长喜;;跨界污染事件风险识别技术研究述评[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09年

9 刘稚;;关于跨界民族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兼论中国与东南亚的跨界民族[A];“东南亚民族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刘芳;杨海霞;;比较法视角下中国的生态损害责任——从国外的生态损害补偿谈起[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周元春;四条跨界公交即将开通[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王维;跨界合作:让动漫盈利持续扩大[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钱立平;跨界营销新突破吉奥国美携手双赢[N];中国贸易报;2009年

4 王猛;跨界营销 定制为王[N];中国邮政报;2010年

5 董学峰 黄虎波;石马河 跨界治污的样本期待[N];东莞日报;2010年

6 记者 张剑雯;我省地表水跨界断面水质考核“奖少罚多”[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7 黄昌珊 许蕴;战争层级模糊呼唤跨界作战研究[N];中国国防报;2010年

8 记者 谭俞雄;跨界饮品引领生活时尚[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鞠靖;跨界污染,蚕先知[N];南方周末;2009年

10 夏华 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个性化+市场化=跨界合作的力量[N];中国服饰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红岩;跨界损害损失分担基本理论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宋欣;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郭亮;跨界河流水污染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4 林灿铃;论跨界损害的国家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5 常亮;基于准市场的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幸洁;性别表演—后现代语境下的跨界理论与实践[D];浙江大学;2012年

7 周申蓓;我国跨界水资源管理协商主体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8 石茂明;跨国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9 孙炳辉;共同开发海洋资源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10 陶卫东;论中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广月;论跨界环境损害责任认定及赔偿[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姜玮;论跨界环境损害的法律责任[D];山东大学;2010年

3 蒋士锋;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陈静芝;跨界环境损害民事责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2年

5 柯锐;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6 满国石;跨界环境损害责任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7 李心航;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张顺周;论跨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D];南昌大学;2011年

9 刘凤同;关于跨界污染处理的国际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王卉;跨界,超设计的时尚观念与1+1>2的叠加效应[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488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488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b1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