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国际法庭确定领土边界争端中地图证据分量考——U形线地图在解决南沙群岛争端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5-11 23:17

  本文选题:地图 + 领土边界争端 ; 参考:《当代亚太》2012年03期


【摘要】:由于地图通常能够对确定边界的位置起到重要的证明作用,因而国际法庭十分重视其证据功能。在司法实践中,国际法庭一般会根据个案的情况赋予地图相应的分量,且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认定地图分量大小的比较规则。尤其是,随着空中和卫星图像技术的发展,地图的可靠性越来越高,这对于解决当事方领土边界争端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尽管如此,鉴于地图的来源、比例、技术和专业技能与精度,以及当事方随后的适用等因素,国际法庭对地图作为可采信证据仍持审慎态度。国际法庭在实践中适用的地图分量大小比较规则对解决南沙群岛争端具有重要借鉴意义。体现中国官方意图并长期得到相关争端方默认或承认的U形线地图,对南沙争议岛礁归属的判定具有不可反驳的推定效力,等同于法律权利。
[Abstract]:Since maps usuall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ving the location of boundaries, the Tribunal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ts evidentiary functions. In judicial practice,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usually assigns the corresponding weight to the map according to the case, and has formed a set of comparison rules to determine the size of the map component. In particular,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aerial and satellite image technology, the reliability of map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high, which is undoubtedly of great value to the settlement of territorial border disputes between the parties. Nevertheless, given the source, scale, technical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accuracy of the map, and the subsequent application of the parties, the Tribunal remains cautious about the map as admissible evidence. The rules of comparison of map components applied by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practic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settlement of the Nansha Islands dispute. The U-shaped map, which embodies China's official intention and has been accepted by the parties to the dispute for a long time, has an irrefutable presumption effect on the attribution of the islands and reefs in Nansha, which is equivalent to the legal right.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YJC820169)的资助
【分类号】:D99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金明;;南海争议现状与区域外大国的介入[J];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游文丽;张学慧;张晓;;中日东海海域划界争端及解决[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游博;;透析中日油气资源及东海大陆架划分之争问题[J];长白学刊;2006年01期

3 明廷权;;国际法视野下的中日东海争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张卫彬;;相关情况规则中的实际控制效力研究——从国际法院司法判例角度[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5 李毅;论澳巴海洋边界划分方法之特色及其对中日东海海域划界之借鉴意义[J];东北亚论坛;2005年03期

6 王秀英;;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若干关键问题[J];东北亚论坛;2007年06期

7 李广义;东海大陆架划界争端国际法依据辨证[J];当代法学;2005年03期

8 曲波;;对大陆架划界的几个问题的思考[J];当代法学;2006年04期

9 罗国强;叶泉;;争议岛屿在海洋划界中的法律效力——兼析钓鱼岛作为争议岛屿的法律效力[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10 朱凤岚;中日东海争端及其解决的前景[J];当代亚太;200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亚芸;;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前景——兼评国际社会解决南海争端的提案[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永明;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与资源开发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2 陈威;论专属经济区的剩余权利[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岩;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开发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4 李文沛;国际海洋法之海盗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5 魏书杰;中国海上贸易发展战略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沈鹏;二战后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外区域美国外交决策研究—资源与利益的视角[D];外交学院;2009年

7 王倩;海洋争端的类型化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张卫彬;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的证据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9 王金强;国际海底资源分配与美国的政策选择[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纪晓昕;国家管辖范围外深海底生物多样性法律规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迟远达;中日“东海共识”浅析及东海共同开发建议[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刘璐妍;大陆架划界的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蓝敏生;国际海底区域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2年

4 梅宏;可持续发展观对海法的启示与推进[D];福州大学;2005年

5 田凌;船舶航行非传统安全的几个法律问题探讨[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张敏;试论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问题[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李慧玲;国际法视角下的中日东海大陆架之争及现实前景[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永庆;群岛国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9 张璇;中日钓鱼岛争端与东海大陆架划界[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10 石鹏飞;南沙群岛争端和平解决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金明;越南黄沙、长沙非中国西沙南沙考[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忠海;;中国对南沙群岛的领土主权无可争辩[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0年02期

2 刘文宗;我国对西沙、南沙群岛主权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之二)[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7年03期

3 周忠海;论领土主权问题上“行政管辖”的意义[J];政法论坛;1990年01期

4 黄德林;评菲律宾对南沙群岛部分岛屿的主权主张[J];法学评论;2002年06期

5 朱奇武;从国际法看南沙群岛主权的归属问题(下)[J];政法论坛;1991年01期

6 国方环;;我国管辖海域一半遭侵占[J];椰城;2009年04期

7 郭渊;;从“先占”看中国对南沙群岛的主权[J];北方法学;2007年03期

8 泥吟;;国际法庭关于管辖权的比较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9 吴兵;;南中国海“风浪迭起”透析[J];求知;2009年04期

10 王贵勤;;东京审判的国际法意义——从影片《东京审判》说开去[J];电影评介;2006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亚芸;;南海“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前景——兼评国际社会解决南海争端的提案[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肖汉强;;南海传统海疆界线是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A];2005年全国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肖汉强;;南海传统海疆界线是维护我国南海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海牙国际法庭的难题[N];光明日报;2004年

2 牛道斌;有人要将布莱尔告上国际法庭[N];检察日报;2004年

3 林维;走进前南国际法庭[N];法制日报;2003年

4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海牙国际法庭的懊恼[N];光明日报;2004年

5 本报驻贝尔格莱德记者 宋文富;海牙国际法庭再次面临尴尬[N];光明日报;2004年

6 方晓;菲企图让联合国仲裁南沙争议[N];东方早报;2009年

7 赵新宇;国际法庭对卢旺达三名记者判处重刑[N];检察日报;2003年

8 廖凡;善用法律武器 维护海洋权益[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9 ;都是国际法院裁决效力不同[N];检察日报;2004年

10 记者 耿建扩、蔺玉堂;制定国际法保护世界遗产[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昌新;海权与国家安全[D];暨南大学;2006年

2 苏敏华;“罗马规约”程序与证据规则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越;国际法庭设立因素的比较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冯立铨;南沙群岛主权争端的国际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刘菲;论建立全球性反海盗国际法庭的必要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赵冰;论南海诸岛的主权争端[D];山东大学;2006年

5 党王薇;浅议中国和平崛起时如何解决领海争端[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妮;南海划界纠纷中维护我国海洋权益问题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侯旭;国际法上的有效占领[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8 周雪卿;红色高棉反人道犯罪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晨;新形势下的南海政策反思[D];外交学院;2011年

10 王震宇;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意见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760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760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5d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