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欧美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行动进展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对策

发布时间:2018-05-14 01:02

  本文选题:应对气候变化 + 能力建设行动 ; 参考:《中国软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行动有"他助"和"自助"之分,其中尤以"他助"为主。鉴于其发展中国家性质,我国通常扮演着能力建设行动受援助一方的角色。近年来,作为发达国家阵营之主要代表和全球气候治理的两股重要力量,欧、美的能力建设行动已逐渐偏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体系宗旨,并对我国能力建设行动方式、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和立法体系等带来诸多挑战。对此,我国应分别从国际层面和国内层面来积极应对,提前拟定我国能力建设之未来策略,亦即在坚守并适时发展CBDR原则、强化本国气候话语权和加强并逐渐引导国际气候合作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气候资金援助和气候技术支持在国际法与国内法上的有效衔接,并对现有国内立法体系予以跟进,以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法治建设。
[Abstract]:Climate change capacity-building initiatives are "he-aided" and "self-help", especially "he-aided". Given the nature of its developing countries, my country usually plays the role of recipient of capacity-building action. In recent years, as the main representative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camp and two important forces of global climate governance, the capacity-building actions of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ve gradually deviated from the purpose of the system of the 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It also brings many challenges to China's capacity-building, greenhouse gas abatement pressure and legislative system. In view of this, our country should actively deal with this from the international level and the domestic level, and draw up the future strategy of our country's capacity building in advance, that is, to stick to and develop the CBDR principle in good time. On the basis of strengthening national climate discourse and strengthening and gradually guiding international climate cooperation, to realize as soon as possible the effective convergence of climate financial assistance and climate technology support between international law and domestic law, and to follow up on existing domestic legislative systems, In order to improve our capacity to deal with climate change building the rule of law.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公平合理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研究”(15JZD03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网络安全国际合作法律制度研究”(17CFX047) 中国法学会部级法学研究课题一般课题“信息自由与信息主权的国际法协调研究”(CLS(2015)C19)
【分类号】:D99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那力;杨楠;;加强国际法对气候变化安全威胁的应对:减缓、适应、资金与技术援助[J];法治研究;2010年06期

2 刘华;邓蓉;;多层治理背景下的欧盟气候变化治理机制——兼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治理机制比较[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赵绘宇;;美国国内气候变化法律与政策进展性研究[J];东方法学;2008年06期

4 杨笛;;借鉴国外经验推动我国气候变化立法[J];时代金融;2009年09期

5 王群;孙健;;控制气候变化的国际法律问题探析[J];北方经贸;2010年02期

6 颜士鹏;;论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森林立法[J];法学杂志;2010年06期

7 李艳芳;;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王慧;;气候变化与人权保护[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年17期

9 李春林;;气候变化与气候正义[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张绍鸿;张茂林;尤建新;;气候变化国际法治理应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原则”[J];中国律师;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朱雯;;环境法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回应[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莫神星;;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推进[A];国家治理: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12年

3 唐双娥;;论气候变化与风险防范原则[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4 翟勇;;应对气候变化的理性思考[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勇;;论应对气候变化条约体系下技术转让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王慧;;论金融机制在气候变化减缓与适应中的作用——从碳金融到气候金融[A];金融法学家(第二辑)[C];2010年

7 张祥伟;;“区别责任”之标准的合理性分析——以气候变化领域为例[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燕冰;;环境气候领域的里程碑——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解读[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汪闽燕;气候变化应对法建议稿发布[N];法制日报;2012年

2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 毛如柏;对气候变化人为原因的法律控制[N];中国气象报;2003年

3 俄罗斯外交部 O.A.沙马诺夫(O.A.Shamanov) 毛中秋 译;全球气候变化治理:俄罗斯态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赵川 实习记者 危炜;中国转移适应技术大有可为[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5 新华社记者 陈莹 徐晓蕾;发展中国家守望相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6 本报记者 高琳 张永 搜狐网绿色频道记者 闫玉奎;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N];中国气象报;2012年

7 李志晖 徐晓蕾 陈莹;多哈气候变化大会:承前启后 纷争难解[N];中国建设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荆珍;全球森林治理:机制、机构、理念、前景[D];吉林大学;2015年

2 郭冬梅;应对气候变化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3 陶蕾;论气候变化背景下水法的适应性[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彤;基于气候变化适应性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赵雯媛;气候变化与小岛国的国家资格[D];复旦大学;2014年

3 王超;欧盟二氧化碳捕集和封存指令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杨小军;碳捕捉与封存法律问题调研报告[D];甘肃政法学院;2015年

5 唐华;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探讨坚持贯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陈阿龙;温室气体排放权分配制度中的正义原则[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7 张(韦华)烨;气候变化技术转让中的知识产权问题[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张晨阳;气候变化所致小岛屿国家损失和损害的界定[D];中国政法大学;2017年

9 牟景和;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D];黑龙江大学;2009年

10 李英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8856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856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5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