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FRAND条款的法律性质——以实现FRAND条款的目的为导向
本文选题:FRAND条款 + 单方法律行为 ; 参考:《电子知识产权》2017年06期
【摘要】:在解释FRAND条款的法律性质时,各国司法实践做法不同。我国倾向于将FRAND条款解释为单方法律行为,这主要是基于"本来的思考方法",也即仅从FRAND语义角度来推定其法律效果。这种方法下的解释论由于缺少FRAND条款作为标准制定组织制定知识产权政策的目的导向性,造成FRAND条款在促进专利许可市场交易这一功能效率上的丧失,致使FRAND条款的目的不能被实现。因此,在解释FRAND条款的法律性质时,有必要从"本来的思考方法"转换至"机能的思考方法",引入FRAND条款作为一项知识产权政策的目的与功能这一视角重新加以审视。本文认为,宜将FRAND条款解释为第三人利益合同,SEP权利人由此负有以FRAND条件进行交涉的义务。
[Abstract]: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FRAND clause, the judicial practice of different countries is different. Our country tends to interpret the FRAND clause as unilateral legal act, which is mainly based on the "original thinking method", that is, to deduce its legal effect only from the FRAND semantic point of view. The explanation theory under this method, because of the lack of FRAND clause as the purpose guidance of standard-setting organization to formulate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results in the loss of the function efficiency of FRAND clause in promoting the trade of patent license market. As a result, the purpose of the FRAND Clause cannot be fulfilled. Therefore, in explaining the legal nature of FRAND clause,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from "original thinking method" to "functional thinking method", and to re-examine FRAND clause as the purpose and fun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olicy. This paper holds that it is appropriate to interpret the FRAND clause as a third party interest contract and therefore the obligee has the obligation to negotiate on the FRAND term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分类号】:D99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冰;;论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的立法现状与完善[J];理论前沿;2007年19期
2 张娜娜;;浅论第三人利益合同[J];法制与社会;2008年22期
3 闫长静;;为第三人利益合同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年10期
4 谭显润;;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法律规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4期
5 周娆;王琳;;确立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的可行性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0年19期
6 吴旭莉;;合同第三人存在情形的实证分析——兼评第三人利益合同在我国存在与否之争[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刘圣杰;;试论第三人利益合同[J];农民致富之友;2012年22期
8 丁忠,吴为满;第三人利益合同及其效力[J];人民司法;2000年10期
9 胡文涛;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10 胡文涛;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季奎明;;论次级债权的法律规制:以私法为中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孙祥;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具体内容[N];江苏法制报;2012年
2 姜宝珠 吴玉松 (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人民法院);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确立之我见[N];人民法院报;2001年
3 张伟 伍扣才;浅谈第三人利益合同中对第三人的立法保护[N];江苏法制报;2006年
4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工商局 陈悦;浅析快递服务中的三方权利义务关系[N];中国工商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亚炜;为第三人利益合同论析[D];厦门大学;2008年
2 肖庆红;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第三人的权利[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3 谷培涛;为第三人利益合同制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刘云鹏;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5 梁锋;论第三人利益合同的效力[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魏君梅;为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7 任媚兰;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施丹;第三人利益合同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袁莉;论为第三人利益合同[D];郑州大学;2009年
10 杜静遥;论我国第三人利益合同的制度建立[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85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885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