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教育法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及其启示
本文选题:教育法 + 教育法学 ; 参考:《外国中小学教育》2011年06期
【摘要】:教育法学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近年来,伴随各国教育法制化进程的加快,教育法学的研究内容亦更加广泛,研究重心则逐渐转向对现实教育领域法律问题的研究,以及更加关注以权利义务为核心的教育法基础理论的研究等。国际教育法学研究重心的转移一方面受教育学、法学等基础学科的推动与影响;另一方面,也与各国教育法学形成的历史传统与特点有关。借鉴国际教育法学研究重心转移的相关经验与成果,对于我国教育法学研究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law of education has experienced a gradual process of perfection.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of education in various countries,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law of education has become more extensive, and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has gradually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the legal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real education.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tudy of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education law with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the core. On the one hand, the shift of the research focus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aw is promoted and influenced by such basic subjects as pedagogy and law;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also related to the historical trad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law in various countries. Drawing lessons from the relevant experience and achievements in the research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law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education law in China.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法制研究中心;
【分类号】:D9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健;转型时期法理学的研究趋势[J];法学杂志;1994年06期
2 周光礼;;反思与重构:教育法学的学科建构[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年06期
3 何培忠;日本教育法学会公布“学校安全法”纲要提案[J];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4 谭晓玉;;当前中国教育法学研究中的若干理论问题探讨[J];教育研究;2004年03期
5 于安;;论协调发展导向型行政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6 赵卫;法在教育中的形成和确立——战后日本教育法实践分析[J];教育研究;1995年11期
7 周健;徐晓光;;战后日本的教育法学[J];现代法学;198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金兰;;1980年海牙《国际诱拐儿童民事方面的公约》及其实施机制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陈结淼;周芳;;儿童监护权保护的国际立法及对中国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刘晓花;;高校内部规则的价值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张素蓉;;中、美、英家长教育权利的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5 劳凯声;;公立学校200年:问题与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6 姚海鹰;;邓小平教育决策思想探微[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7 劳凯声;重构公共教育体制:别国的经验和我国的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于兆波,马鸿燕,马大宇,马蕾;依法治校背景下的高校工会[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李晓年;;公立高校为行政诉讼被诉主体适格性探析[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董吾舜;;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刘伟民;吕国光;;《西部贫困山区中小学县级骨干教师学术能力的培养研究》[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蔡永红;候中太;;中国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30年[A];“公平、质量、效率:农村教育政策的抉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娜;;国际法视野下的儿童人权考察[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2辑)[C];2009年
4 陈怀今;;完善教育立法 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5 毕雁英;;公立高校教师的法律身份及与学校纠纷的解决[A];通过章程的大学治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仿松;财政教育投资及其绩效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宗树兴;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和实施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3 陈立鹏;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4 徐文;教育产权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姚金菊;转型期的大学法治[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6 陈云奔;教学公平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毕正宇;教育政策执行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金铁洙;中韩两国教师教育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唐振平;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6年
10 范履冰;受教育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琨;普通高校教师处分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弛;中国学位授权制度变迁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4 刘佳;论我国高校资助体系中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障[D];湘潭大学;2009年
5 袁长宣;高校教师聘任制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朱鲜良;我国中小学教师合法权利法律保障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罗超;我国高校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陆秦;浅谈我国职业教育立法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9 蒋连香;关于教育惩戒的现状、问题与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10 吴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陆海佳,谭晓玉;教育消费者的权益保护与我国教育产业的法治环境[J];当代教育论坛;2003年02期
2 谭晓玉;我国教育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研究;1995年08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佩芬;“自然法”到“规则法”,再从“规则法”到“活法”——西方法学理论研究视角转换的社会原因考察[J];理论观察;2002年06期
2 刘景旭;关于哲学研究中心转移的现代理性批判[J];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3 武爱玲;;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十大制约因素分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4 厉源;;假如没有这么多人转移[J];今日浙江;2006年16期
5 镡娴娴;;简析英国议会圈地运动对乡村劳工的影响[J];理论界;2010年05期
6 周后春;姜灿辉;;提单的交付与货物所有权转移的法律适用[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陈谦信;;赃物犯罪之再解析[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杨天阳;;浅析三中全会顺利实现工作重点转移及其历史启示[J];福建党史月刊;2007年04期
9 王丽芹;马德生;;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障碍、路径与机制创新[J];理论导刊;2008年03期
10 王艳冰;;环境无害化技术转移的法律障碍与对策[J];学术论坛;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苏丹;应莉莎;顾琳慧;高峗;Herbert Yu;Dionyssios Katsaros;许沈华;;PDCD6——蛋白组学研究发现其与卵巢癌转移相关[A];第二届中国医学细胞生物学学术大会暨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会议论文集[C];2008年
2 黄彦钦;郑树;;微卫星不稳定大肠癌少见淋巴结转移[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杨载田;;休闲农业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探索[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年
4 郭晋松;;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5 郭晋松;;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策研究[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6-2007优秀论文集[C];2007年
6 陈炳卿;薛英本;薛英威;刘瑞海;;共轭亚油酸对鼠黑色素瘤细胞与转移相关的细胞行为的影响[A];2000全国肿瘤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0年
7 陆杰荣;;西方哲学研究重心的演进逻辑与形而上学的命运(概要)[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8 陈杰;;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A];福建省农机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祝清俊;孙永堂;宋康;;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分析[A];“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论文集[C];2005年
10 陈杰;;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 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A];福建省科协第五届学术年会“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农业机械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葆森;教育法学:从受教育权出发[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叶隽;在法制语境中审思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记者 苗家生 通讯员 罗宝旭;沈阳师大学术沙龙让学生学习更自主[N];光明日报;2005年
4 沈登苗;科举研究重心回归本土[N];社会科学报;2005年
5 周武;世界聚焦中国:中国学在海外[N];解放日报;2007年
6 郭 平 本报记者 杨靖岫;权利回归大学校园[N];辽宁日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贺春兰;教育与资本联姻陷阱?生机?[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记者 瞿凌云;“我这个人有点古板”[N];长江日报;2005年
9 伍晓蔓;沉潜七年的精心之作[N];中华读书报;2006年
10 ;B3G研究重点向网络层转移[N];人民邮电;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志军;转移抑制基因Kail/CD82、ME491/CD63与integrinα5基因在卵巢癌浸润转移中作用及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欧阳运薇;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CD82与宫颈癌相关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3 徐青;ERP实施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4 许昆鹏;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投资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博;联合检测CD44v6和nm23H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6 王松梅;新型抗肿瘤转移多肽(β肽)的基因工程制备及其生物学效应[D];复旦大学;2005年
7 褚志远;西北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8 李铁滨;东北老工业基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扩散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徐静;肿瘤新靶点HAb18G/CD147与癌—基质的交互作用[D];第四军医大学;2008年
10 王小春;SKP2在食管癌中的扩增和表达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龙飞;PRL-3、MV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关系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2 陈明远;论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货物损失风险的承担及转移[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3 刘勇;食管鳞癌中MMP-1和TIMP-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江西医学院;2005年
4 李林森;甘肃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高霞;肝细胞生长因子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武汉大学;2005年
6 肖鼎光;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分析[D];武汉大学;2005年
7 孙婧;论信托型信贷资产证券化之资产转移法律问题[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8 张锐;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清扫术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邢子英;山西省吕梁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山西大学;2008年
10 文进;跨国企业装备制造中心转移项目后评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81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1981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