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论跨界损害环境影响评估的法律内涵

发布时间:2018-06-22 02:21

  本文选题:跨界环境影响评估 + 《斯德哥尔摩宣言》原则 ; 参考:《法学评论》2010年03期


【摘要】:大部分北美和西欧国家已经颁布了国内环境影响评估法,同时,也采用了区域协定来规定跨界环境影响评估。区域性的环境影响评估协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些国内环境影响评估法。每一个跨界环境影响评估协定都是非歧视原则的适用。由于作为国际环境法基石的1972年《斯德哥尔摩宣言》原则21自身存在的缺陷,从逻辑上看来原则21是要求对可能引起跨界损害的活动进行潜在跨界影响评估,也就是跨界环境影响评估。同样的,评估也是一个通知和磋商的逻辑先决条件。胜于作为原则21的必然结果,跨界环境影响评估也可以被视为国内法律制度中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估法的派生物或特别情况。国内环境影响评估并没有形成与原则21这一对重大或实质性的环境损害的普遍禁止规则相当的国内法。
[Abstract]:Most North American and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enacted domes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s, while regional agreements have been adopted to regulate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greements largely reflect thes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methods. Every cross-boundar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greement i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non-discrimination. Owing to the shortcomings of principle 21 of the 1972 Stockholm Declaration as the cornerstone of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law, principle 21 logically calls for a potential transboundary impact assessment of activities that may cause transboundary harm, That is,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Similarly, evaluation is a logical prerequisite for notification and negotiation. Rather than as a corollary of principle 21, transboundar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can also be considered as biological or exceptional cas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laws developed in domestic legal systems. Domestic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s do not produce domestic law comparable to principle 21, a universal prohibition of significant or substantial environmental damage.
【作者单位】: 广东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项目“跨界环境损害的国家责任研究”(项目编号:08JC820009)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汪劲;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兼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的施行[J];法学评论;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蓉;浅论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完善[J];城市规划;2004年08期

2 汪劲;环境影响评价程序之公众参与问题研究——兼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相关规定的施行[J];法学评论;2004年02期

3 李祝才;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J];甘肃农业;2005年11期

4 周珂,王小龙;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任凤珍,徐强盛;西部开发中的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研究[J];河北法学;2002年04期

6 胡俊;谢伟莹;;中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之公众参与机制的比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饶运章,侯运炳;矿山岩土工程系统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方法[J];金属矿山;2003年01期

8 赵慧;秦明周;王猛;;关于环境影响评价问题的思考与建议[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汪劲;;环境影响评价法:公众参与程序与制度的完善[A];水资源、水环境与水法制建设问题研究——2003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2 徐文君;;环境事务中公众参与的核心:公众参与决策[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3 顾向一;陶蕾;;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由厦门海沧PX项目迁址建议议案引发的思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郭红欣;;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A];探索·创新·发展·收获——2001年环境资源法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金艳;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若干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03年

2 袁志琨;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制度研究[D];福州大学;2004年

3 王慧红;WTO中的环境法律问题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4年

4 邵道萍;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D];福州大学;2005年

5 王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法律责任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5年

6 付标;矿山生态环境遥感调查与环境影响定量评价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7 张雪琴;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8 段志辉;论程序参与[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9 王蕴波;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游中川;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法律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511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0511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9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