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证明标准问题
本文选题:领土争端 + 证据优势标准 ; 参考:《当代法学》2011年05期
【摘要】:国际法院解决领土争端中,在证明标准方面,主要秉承了大陆法系传统,同时合理吸收了普通法系的传统。但是,基于当事国之间领土争端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且由于主要受到大陆法系的影响,国际法院在司法实践中通常将证据优势标准置于主导地位。不过,国际法院在适用该标准时存在唯证据而证据的逻辑混乱的现象,甚至有时陷入单纯比较相关证据分量的游戏。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对国际法院司法权威的一定质疑。实际上,国际法院内部也存在不同的声音,其证据规则仍处于不断演进之中。鉴于证据优势标准确定性程度相对较低,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定位过高,因此,今后一阶段国际法院在解决领土争端方面的证据标准应界定为"清晰和令人信服的标准"。这也是国际法院证据标准倾向灵活性和当事国要求确定性的意志相互协调的必然要求。
[Abstract]:In the settlement of territorial disputes,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mainly adheres to the tradition of civil law system and reasonably absorbs the tradition of common law system in the standard of proof. However,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and importance of the territorial dispute between the parties, and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civil law system,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usually puts the criterion of evidence superiority in the judicial practice. However,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tandard there is evidence of evidence in the logic of confusion, and sometimes into a mere comparison of the weight of relevant evidence. This has aroused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to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judicial authority certain question. Indeed, there are different voices within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whose rules of evidence are still evolving. In view of the relatively low degree of certainty of the standard of evidentiary advantage, and the over-positioning of the standard of beyond reasonable doubt, the standard of evid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in the settlement of territorial disputes at a future stage should be defined as a "clear and convincing standard". This is also a necessary requirement of compatibility between the flexi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s evidentiary standard and the will of the parties to demand certainty.
【作者单位】: 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中国太平洋学会重大课题:东、南中国海诸岛中有争议岛屿的史地考证及相关问题研究(2200214)
【分类号】:D993.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案例教学探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叶林,汪强;法官弹劾制度刍议[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3 刘霞;;浅谈量刑建议与量刑程序诉讼化[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5 张群;;家宅法的起源与发展——兼论宅基地制度的出路[J];北方法学;2008年01期
6 尹玉海;王明月;;外空法中“人类共同继承财产”概念探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刘素林;;《元照英美法词典》求正[J];比较法研究;2006年01期
8 林彦;;乞讨权在美国确立的过程[J];比较法研究;2008年01期
9 冯珏;;论妨害排除请求权[J];比较法研究;2008年04期
10 耿卓;;追问与解答:对诉讼时效客体的再论述[J];比较法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连益;;少儿双语词典概论[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韩志杰;;从Seagate案件看美国专利案件故意侵权认定标准的变更[A];专利法研究(2007)[C];2008年
3 姚兵兵;;专利权人恶意利用不当专利诉讼问题实证研究——兼评《专利法》第三次修改的部分条款[A];专利法研究(2008)[C];2009年
4 曾坚;;论信赖保护原则下“公共利益”的界定[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5 张卫彬;;公平原则及有关情况规则若干问题刍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胡炜;;底价仲裁制度适用条件研究[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7 姚宪弟;陈凯;任中秀;;董必武“人民司法”思想与我国人民陪审制的改革[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8 周林彬;王佩佩;;商事惯例初论——以立法构建为视角[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9 金冠军;付永春;;电影审查与内容管制: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博斯汀诉威尔逊案(1952)研究[A];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第五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文集[C];2008年
10 沈荣华;;“赔偿与补偿基金”之理论基础探悉[A];中国律师2005年海商法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仁荣;论诽谤[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董君勇;跨国股权转让法律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3 刘冬京;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4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屈文生;令状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张彬;上海英租界巡捕房及其制度研究(1854-1863)[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7 曾坚;信赖保护原则研究:以法律文化和制度构建为视角[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8 肖铃;国际刑事证据规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张清;法官庭审话语的实证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10 初殿清;刑事司法平等论[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中伟;禁止反言在国际法中的适用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2 张坤华;预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啸尘;煤矿事故伤亡法律救济体系及其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4 韩金鑫;论公众人物隐私权侵权构成要件的特殊性[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鸿;缺陷产品召回制度的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金燕;我国医疗损害侵权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分配[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冠钰;澳大利亚的海洋法实践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孔文倩;完善我国反垄断法适用除外制度的法律思考[D];吉林财经大学;2010年
9 罗翔;未决羁押制度相关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刘霞;代表人诉讼制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宏毅;;国际法院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作用及困境评析[J];河北法学;2009年01期
2 聂宏毅;;国际法在解决领土争端中的作用及困境评析[J];黑龙江史志;2009年02期
3 高翔;;国际法视角下的柏威夏寺领土争端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东南亚研究;2009年04期
4 王子昌;;东盟国家间领土争端的解决:做法、争论与启示[J];东南亚研究;2007年04期
5 任蓉;;从国际法视角解析韩日“独/竹岛”归属问题[J];韩国研究论丛;2007年01期
6 汪静;;新中国第一位国际法院法官[J];法学家;1986年06期
7 胡伯勋;;国际法院的作用及其管辖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8 威廉H·威特;程鹏;;国际法在美国军事学院的地位[J];国外法学;1979年05期
9 陆璐;;国际法院院长——史久镛[J];侨园;2003年02期
10 杨琪;;海牙国际法院[J];源流;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世波;;国际法院的司法能动主义与克制主义政策之嬗变[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2 宋杰;;国际司法机构裁决的意义——国际法院和WTO体系的视角[A];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二○○七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孙笑征;那力;;国际法视野中的环境权问题——环境权的人权研究视角评述[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4 钟继军;;加强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法院中的地位[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5 张卫彬;;公平原则及有关情况规则若干问题刍议[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6 侯中军;;不平等条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之一——条约概念与近代中国的实践[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7 吴琼;;国际法视角下气候变化争端的困境与出路——关注因纽特人的申诉[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国际环境法分册[C];2008年
8 陈彬;;论一般国际法之上的自给自足体系的建立——基于第一性规则与第二性规则的研究[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公法卷)[C];2006年
9 秋山昌广;;中日海上安全问题争端及解决途径——智库的作用[A];亚太地区的和平发展与地区安全——中国军事科学学会国际论坛(2006)论文集[C];2006年
10 周杲;;格俄冲突的国际法评述[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阿根廷记者 陈晓航;玻巴结束边境领土争端[N];人民日报;2009年
2 范明志;走进国际法院[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范明志;国际法院掠影[N];人民法院报;2003年
4 ;西摩拟冷静解决领土争端[N];人民日报;2002年
5 张金海;俄为何急于解决俄日领土争端[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记者 于毅;苏丹拒绝国际法院对巴希尔总统的指控[N];光明日报;2010年
7 记者 刘赞;普京访日:领土争端不耽误经济合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记者 夏茂盛;斯总统批评国际法院“科索沃意见书”[N];光明日报;2010年
9 何洪泽、德浩;联大要求以服从国际法院裁决[N];人民日报;2004年
10 吴晓晖;和平解决国际争端[N];人民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倩;国际法与宗教非政府组织[D];复旦大学;2007年
2 王林彬;国际司法程序价值论[D];复旦大学;2007年
3 聂宏毅;中国与陆地邻国领土争端问题研究(1949-2007)[D];清华大学;2009年
4 陈红;NGOs与WTO多边贸易体制关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窦仲晖;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政治与法律方式的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6 王秀梅;国家对国际社会整体的义务[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7 张卫华;新港学派视野中的外交保护法[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姜世波;习惯国际法的司法确定[D];山东大学;2009年
9 李伟芳;跨界环境损害法律责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韩秀丽;论WTO法中的比例原则[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袁艺;国际法院的判决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
2 李华;论解决国际领土争端的基本法律原则[D];湘潭大学;2006年
3 董妍;论领土争端解决中的有效占领规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4 王洪明;国际法院管辖权面临的挑战及反思[D];外交学院;2008年
5 杨芬;国家单方行为的国际法思考[D];厦门大学;2007年
6 尹立杰;试论钓鱼岛领土争端[D];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
7 景孝杰;国际法院任意强制管辖权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8 范涛;论国际刑事法院的独立性[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9 蔡萌;美国与国际法院:1923—1926[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后其洁;公司股东外交保护的国际法发展及我国的立法建议[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02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08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