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国际法论文 >

西方国家碳标识规范法律正当性之缺失及其应对

发布时间:2018-07-10 01:44

  本文选题:气候变化国际法 + 碳标识 ; 参考:《法学》2011年02期


【摘要】: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碳标识规范不仅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且其法律正当性也值得质疑。西方发达国家主张以单个产品为平均分配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的基本载体,其必然结果是导致全球共有的温室气体排放容量资源在不同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企图以全球共有自然资源在产品上的平均分配来掩盖其在平等的个人之间的不平等分配。气候变化国际法应当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共同建构碳标识国际规范的一个基本框架,应当坚持在碳排放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Abstract]:The standard of carbon labeling made by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not only has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export trade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but also its legal legitimacy should be questioned. The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advocate using a single product as the basic carrier for the equal distribution of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apacity resources. The inevitable result is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the global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apacity resources among different individuals. This practice is an attempt to cover up the unequal distribution of global shared natural resources among equal individuals with respect to their products. Climate change international law should be a basic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to construct international norms for carbon labelling, an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should bear common but differentiated responsibilities on carbon emissions.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法律系;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四十七批面上资助“欧美气候博弈对中国安全利益的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10047131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96.1;D996.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洁民;;碳标签:国际贸易中的新热点[J];对外经贸实务;2010年02期

2 樊杰;李平星;梁育填;;个人终端消费导向的碳足迹研究框架——支撑我国环境外交的碳排放研究新思路[J];地球科学进展;2010年01期

3 蔡守秋;论实施ISO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所引起的法律问题[J];法学评论;1999年04期

4 吴洁;蒋琪;;国际贸易中的碳标签[J];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07期

5 潘家华;;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科学争议与政治解读[J];绿叶;2007年08期

6 宋月红;试析罗尔斯和诺齐克关于差别原则的不同认识[J];政治学研究;1999年03期

7 何娟;;碳关税:新的绿色贸易壁垒抑或WTO环境保护豁免[J];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10年03期

8 刘湘溶;张斌;;环境正义的三重属性[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2期

9 李光辉,文学平;实然与应然——法律伦理之可能[J];现代法学;2004年05期

10 徐以祥;;气候保护和环境正义——气候保护的国际法律框架和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模式[J];现代法学;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征汉年;刘玲;;习惯权利基本问题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何志鹏;;法的和谐价值:可持续发展时期的新要求[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1期

3 吴亚平;;论自然的属性及环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4 李昌麒;李永成;;科学发展观与政府角色定位的经济法思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5 杨兴;;国际环境法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刍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6 杨新莹;;我国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周琳;;我国水资源流域立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3期

8 郭磊;梅凤乔;;风险防范原则在外来物种入侵立法中的适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9 杨新莹;;外来物种入侵的法律对策分析——以国际环境法风险预防原则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6期

10 何婧;;浅析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的问题及对策[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殷培红;武翡翡;崔学勤;杨小明;;1990—2007年英国减排路径及策略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2 李凤至;;世界各国应对全球变暖的博弈与中国的低碳发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崔铁宁;;北京市碳强度目标的路径选择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4 陈晓旭;王英;;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测量方法研究综述[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裴莹莹;吕连宏;罗宏;;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周晓唯;赵娜;;基于社会福利效应分析的碳关税征收研究[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常艳;黄耀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刍议[A];低碳经济与世界城市建设——北京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联席会议2010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吴重农;;为深圳经济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标准化支撑——技术性贸易措施研究助力构建低碳化产业体系的两个着力点[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9 于天飞;吴水荣;李智勇;;中国林业碳汇认证建设框架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10 许凌霄;;我国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政府对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凡;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怀c,

本文编号:21115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1115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1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