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提供规避技术措施手段的法律性质
本文选题:技术措施 + 间接侵权 ; 参考:《法学》2014年10期
【摘要】:为了实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中有关保护技术措施的规定,我国及许多国家的版权立法均禁止提供用于规避技术措施的工具、设备或服务。然而,对于提供规避技术措施手段的法律性质却存在极大争议。一种代表性的观点是,提供规避手段的行为构成间接侵权,这一观点不能成立。首先,对间接侵权的认定应遵循"实质性非侵权用途"规则,而规避手段都具有"实质性非侵权用途",多数提供规避手段的行为将因此不构成间接侵权,从而导致禁止该行为的条款形同虚设。其次,多数国家禁止提供规避手段均不以使用规避手段规避技术措施的行为构成侵权为前提,同时认定提供行为违法的"设计目的标准"、"商业价值标准"和"推销目的标准"均非认定间接侵权的标准。最后,提供用于规避"接触控制措施"的手段也受禁止,但未经许可"接触"作品不构成版权侵权,"接触控制措施"也并非用于防止版权侵权。这说明提供规避"接触控制措施"的手段并不是间接侵权。其实,提供规避手段的行为是一种违反版权法特殊规定的违法行为,其受禁止的理由在于其干扰了版权人利用技术措施对其合法利益进行的自力保护,本身具有可责难性。
[Abstract]: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provisions of the copyright Treaty of the 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 (WIPO), the copyright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and many countries prohibit the provision of tools, equipment or services for circumventing technical measures. However, there is great controversy about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means of circumventing technical measures. One representative view is that the provision of circumvention constitutes an indirect infringement. First of all,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direct infringement should follow the "substantive non-tort use" rule, and the means of circumvention have "substantive non-tort uses", most of the acts providing means of circumvention will not constitute indirect infringement. As a result, the provisions prohibiting the act are void. Secondly, most countries do not prohibit the provision of circumvention means on the premise that the use of circumvention means to circumvent technical measures constitutes tort. At the same time, "design purpose standard", "commercial value standard" and "marketing purpose standard" are not the standards of indirect infringement. Finally, the provision of means to circumvent "contact control measures" is also prohibited, but unauthorized "access" does not constitute copyright infringement, nor is "contact control measures" used to prevent copyright infringement. This suggests that providing a means of circumventing contact control measures is not an indirect infringement. In fact, the act of providing a means of circumvention is an illegal act that violates the special provisions of copyright law. The reason for its prohibition lies in its interference with the copyright owner's ability to protect his legitimate interests by means of technical measures, which is itself reprehensible.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课题《技术措施的保护与规制》的成果
【分类号】:D997.1;D923.41;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迁;;“署名”三辨——兼评“安顺地戏案”等近期案例[J];法学家;2012年01期
2 王迁;;版权法保护技术措施的正当性[J];法学研究;2011年04期
3 祝建军;冯刚;;互联网电视机传播侵权影视作品的责任认定[J];人民司法;2012年08期
4 祝建军;;视频播放器经营者侵犯著作权的司法认定[J];人民司法;2013年08期
5 王迁;;论著作权意义上的“发行”——兼评两高对《刑法》“复制发行”的两次司法解释[J];知识产权;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洪涛;单晓光;;第三方插件与软件著作权保护——以珊瑚虫版QQ案为视角[J];东方法学;2008年05期
2 雷山漫;;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刑法保护研究[J];法学评论;2010年06期
3 谢杰;秦天宁;;侵犯著作权罪发行行为的刑法解释[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4 解瑞;;网络时代的著作权保护建议——从著作权人与消费者的利益平衡谈起[J];沧桑;2013年05期
5 自正法;张波;;论我国数字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缺陷及完善对策[J];编辑之友;2014年11期
6 张广洋;;网络环境下著作权刑事立法的反思与完善[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7 张宇庆;;以机顶盒为例对技术措施规制相关法律问题的分析——兼谈基于环保的企业经营自由之限制[J];科技与法律;2012年05期
8 郭鹏;;我国技术措施保护及其例外的法律构架完善——对《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的不修改质疑[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10期
9 李小文;杨永勤;;网络环境下复制发行的刑法新解读[J];中国检察官;2013年06期
10 史琦;;中、美两国侵犯著作权罪若干问题研究[J];净月学刊;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姚建军;;知识产权视野下商业使用盗版软件与侵犯软件著作权犯罪研究[A];2014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第五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第二部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鹏;英美法系作者精神权利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2 曾斯平;著作权激励的限度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丁瑞;刑法学视野中的第三方插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2 孙强;网络空间中非法传播电子书的刑法学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丁晔;发行权理论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4 万冬朝;电子书版权保护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吴法全;网络软件著作权保护与侵权救济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郭延风;网络著作权的刑法保护问题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7 刘平;贩卖盗版光盘案件的法律适用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8 朱丽丽;网络环境下侵犯著作权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9 程蔚骅;侵犯著作权犯罪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李彦宏;BT下载的刑法规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河囡;网络发行之路[J];出版科学;2005年05期
2 王迁;;网络环境中版权直接侵权的认定[J];东方法学;2009年02期
3 周永坤;;论强制性调解对法治和公平的冲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熊琦;;论“接触权”——著作财产权类型化的不足与克服[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周翠;;中国与德国民事司法的比较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6 冯战备,韩轩,隋锡玲;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思考[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9期
7 宋朝武,黄海涛;调解真实原则质疑——从程序保障看调解制度改革[J];法律适用;2005年05期
8 孙海龙;高伟;;调解的价值是如何实现的 以部分中、基层人民法院为研究样本[J];法律适用;2009年10期
9 张卫平;;诉讼调解:时下势态的分析与思考[J];法学;2007年05期
10 周永坤;;警惕调解的滥用和强制趋势[J];河北学刊;2006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彭家明 汪春华 李以松;[N];人民法院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守增;[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张希坡;[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李飞 刘洁 本报通讯员 王丽英;[N];人民法院报;2009年
5 北京市版权局版权保护处处长 韩志宇;[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义瑛;浅议间接侵权[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2 陈武;胡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初论[J];知识产权;2006年01期
3 张成龙;专利间接侵权国际立法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6期
4 王迁;;论场所提供者构成商标“间接侵权”的规则——兼评“朝外门购物商场案”和“秀水街案”[J];电子知识产权;2006年12期
5 陶兴亚;;略论专利间接侵权及主观要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李昌玉;;激励与平衡机制: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理论依据[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葛印国;;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之探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05期
8 李昌玉;;对我国专利间接侵权法律制度的反思[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祁琳;;论专利的间接侵权[J];中国商界(下半月);2009年04期
10 毛克盾;;浅论中国间接侵权制度的设置[J];法制与社会;2011年1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丹明;;关于间接侵权[A];专利法研究(1999)[C];1999年
2 胡义康;;务实完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以中国司法实践为线索[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3 胡义康;;务实完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以中国司法实践为线索[A];加强专利代理行业建设、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C];2013年
4 于立彪;;关于我国是否有专利间接侵权理论适用空间的探讨[A];专利法研究(2007)[C];2008年
5 王迁;;论版权“间接侵权”及其规则的法定化[A];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5年
6 胡义康;;务实完善专利间接侵权制度——以中国司法实践为线索[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三部分[C];2013年
7 喻嵘;;也谈专利间接侵权[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三部分[C];2013年
8 张英;;浅论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的构建[A];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汇编第四部分[C];2013年
9 刘筠筠;张其鉴;徐博;;侵权责任法视角下我国专利间接侵权的规则审视与立法设计[A];加强专利代理行业建设、有效服务国家发展大局——2013年中华全国专利代理人协会年会暨第四届知识产权论坛论文选编[C];2013年
10 杨金琪;;我国有关间接侵权的案例[A];专利法研究(1999)[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记者 杨维汉;网站明知侵权不管属间接侵权[N];新华每日电讯;2012年
2 刘平;应建立专利间接侵权制约制度[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3 北京铁路运输法院 范丽丽;美国版权法上的间接侵权原则[N];人民法院报;2011年
4 胡震远;擅自生产、销售他人专利产品的主要组件构成间接侵权[N];人民法院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杰;专利间接侵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程e鸕,
本文编号:2113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113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