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对国际刑事法院的政策
[Abstract]:Based on an overview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cluding the game between the "like-minded States" group and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presents Clinton, Bush Jr., and Obama's democracy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policy evolution of the ICC has been compared and analyzed by the three-term Republican government.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wo "core policies" that have remained unchanged in the last 20 years under the three administr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be paid close attention to, namely, the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hrough the United Nations Security Council. And asking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o grant "judicial immunity" to all Americ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merican global strategy and national interests, the use of force in the world when needed is the basic premise of the above two "policy cores". They will continue to influence United States policy towards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t also makes it possible for the United States to have a new conflict with the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in the near future (especially in the event of emergencies in hot spots of the world) and in the medium and long term (after the ratification of the Rome Statute Amendment to the Rome Statute is expected to come into force in 2017).
【作者单位】: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
【分类号】:D997.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贾浩;《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与中国的政策选择[J];美国研究;1999年04期
2 王缉思;美国霸权的逻辑[J];美国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继显;;国际权力基础与伊拉克战争[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0年05期
2 王日华;;先秦国家间政治思想的研究纲领与理论建构——兼评阎学通等著《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J];当代亚太;2010年02期
3 庞大鹏;;俄美关系中的车臣问题[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6年02期
4 庞大鹏;;中美关系中的俄罗斯因素[J];俄罗斯研究;2005年04期
5 颜剑英;;21世纪初美国霸权主义的国内外环境分析[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李兰;;国家民族主义:美国称霸全球的内在情结[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李意;;从伊拉克安全形势看新保守主义的局限性[J];国际论坛;2007年02期
8 胡键;;美国意象中的中国国际角色[J];国际论坛;2007年03期
9 高祖贵;美国“新帝国”战略分析[J];国际问题研究;2004年06期
10 石之瑜;;英国学派与两岸国际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2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3 欧阳丽;信息化时代国际政治霸权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庆伟;美国政府对跨国公司的监管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逄爱成;冷战后美元霸权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韦宗友;制衡、追随与不介入:霸权阴影下的三种国家政策反应[D];复旦大学;2004年
7 庄悦群;可持续发展位与当代国际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8 范洪颖;东亚大趋势——经济区域主义[D];辽宁大学;2006年
9 涂用凯;社会民主主义的全球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牛海彬;有限的合作:美国国会与联合国[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志娟;中国学者眼中的美国[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2 宋雨星;小布什政府对台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淑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宗教因素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毛菊芳;国际政治道德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程瑞;基于霸权目标的美国国际战略调整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6 陈健;《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实施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李美琴;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林刘辉;宗教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9 张沛霖;冷战后美国经济霸权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育媛;掣肘之锚抑或主导之舵?[D];外交学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诺姆·乔姆斯基;恐怖主义、全球化与美国[J];读书;2001年12期
2 赵梅;“选择权”与“生命权”——美国有关堕胎问题的论争[J];美国研究;1997年04期
3 门洪华;国际机制与美国霸权[J];美国研究;2001年01期
4 王希;美国历史上的“国家利益”问题[J];美国研究;2003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金质;试论克林顿政府的扩展战略——一年来美国外交的回顾与展望[J];国际政治研究;1994年01期
2 廉欢;;“克林顿主义”外交政策回顾与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8年12期
3 侯红育;美国外交战略重点向亚太转移[J];当代世界;1994年04期
4 张业亮;克林顿政府对俄政策与世纪之交的美俄关系[J];美国研究;2000年04期
5 刘卫东;;美国民主输出的困境——以美国在海地推广民主的实践为例[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许安结;;布什政府对台政策浅析[J];美国研究;2010年02期
7 潘锐;从“经济总统”到“外交总统”——克林顿政府的经济战略和外交战略[J];国际展望;1998年11期
8 盖新琦;;中国加入《国际刑事法院规约》的利弊分析[J];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2期
9 潘锐;;新保守主义语境中的美国朝核政策[J];韩国研究论丛;2008年01期
10 洪国起,王晓德;文化的困扰:克林顿政府亚太政策的一个误区[J];南开管理评论;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立新;;从历史的角度看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2 林宏;李郇;;浅析“新”菲利普曲线的成因及其启示[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徐长生;;美国总供给持续扩张的原因分析[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4 朱文晖;;新经济、国际分工重构与中国的机遇[A];新经济与两岸四地经济交流协作——第六届“中华经济协作系统”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余建军;;冷战后的美国和亚太多边安全——从老布什政府到小布什政府[A];和谐世界 和平发展与文明多样性——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6年
6 王德祥;;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J.Laperre;钱樨成;;纳米技术与纺织工业[A];第三届功能性纺织品及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汪段泳;;想象中的帝国与帝国的想象——从“帝国电影”中看美国霸权外交的社会民意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07年
9 张建清;沈铭辉;;美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战略性出口贸易政策的发展及对中国的启示[A];全国美国经济学会会长扩大会议暨“当代世界经济格局下的中美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杨瑞明;;跨越数字鸿沟:美国的公共政策与公共利益[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翊民 余万里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博士、副教授;美国是否真能“做得更好”[N];中国国防报;2010年
2 王姗姗;维基解密成为美国外交“灾难”[N];工人日报;2010年
3 早报记者 吴挺;“后拉丹时代”美国外交思变[N];东方早报;2011年
4 王仪忻 国际问题专家;美国外交要向新多边主义转变?[N];世界报;2005年
5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 赵念渝;“巧实力”:美国外交新概念[N];文汇报;2008年
6 孟方;希拉里:“巧实力”凸显美国外交新路线[N];中国国防报;2009年
7 郭京花;赖斯:管美国外交,还管别国内政?[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复旦大学美研中心 副教授 宋国友;奥巴马重蹈克林顿覆辙?[N];东方早报;2010年
9 张文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凯南的反思:从遏制到温和[N];中国国防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江玮;也门总统四面楚歌 美国外交左右为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龙云;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研究(1921-1991)[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郑毅;冷战后的美国对俄政策:从老布什到克林顿[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3 江涛;美国对外关系中的重建问题研究[D];外交学院;2006年
4 刘学政;美国总统与国会的战争决策权之争[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5年
5 简涛洁;冷战后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0年
6 刘文山;尼克松晚年外交战略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姚百慧;应对戴高乐主义:美国对法政策研究(1958-1968)[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鸿玺;论美国中亚战略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9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聪;冷战后美国输出民主战略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萍;21世纪初新媒体对美国外交的影响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2 刘力楙;试论“旋转门”现象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外交学院;2012年
3 林刘辉;宗教利益集团对美国外交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9年
4 江琴;试析克林顿政府的对华“接触”政策[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马如彪;克林顿执政时期美国全球战略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6 刘一舟;邓小平对美国外交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太顺;克林顿政府科技政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牛纪涛;克林顿政府的联合国维和政策[D];外交学院;2000年
9 李喜和;论克林顿政府对华人权外交的演变及特点[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10 王昶;美国外交的危机管理决策机制——兼论其对中国的参鉴意义[D];外交学院;2001年
本文编号:21734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173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