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权益的行政法保护
【作者单位】: 海南大学法学院;
【基金】: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社会管理创新法治化问题研究”[HNSK(Z)12-41]
【分类号】:D993.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和先琛;浅析我国现行海洋执法体制问题与改革思路[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孟庆瑜;徐超;;论预算行为与我国《预算法》的修改[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朱淑娣;周诚;;国际经济行政法基本原则:平等保护与正当程序[J];北方法学;2011年05期
4 陈伟;;中国核安全法论纲[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玫;张建英;;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搜查要件之分析研究——比较法视野的考量[J];比较法研究;2006年05期
6 周刚志;李中平;;论行政法治文明的构成要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7 邓金国;论无罪推定在我国的司法实践[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8 王欢;;自然资源行政保护行为刍议[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3期
9 胡海;吴艳兰;;椭球面上混合基线图形的缓冲区和等比例线问题[J];测绘工程;2011年03期
10 黄江勇;;“公共利益”的方法选择与程序思维[J];长沙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刚;;我国分散的海洋执法体制及其制度根源[A];东方行政论坛(第一辑)[C];2011年
2 王刚;;我国分散的海洋执法体制及其制度根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尚洪立;邱新华;;嫁接与耦合:法院调解正当性的现实出路——以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炳烁;;超越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协商性民主与合法性重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解志勇;陈国栋;;论严格规则主义下的行政行为合法性机制[A];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问题——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黄先雄;;论现代行政之特点与优势对司法审查的影响——以美国为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张仁虎;娄必县;;司法公信力的检讨与重塑——基于二审改发率、上诉率和信访变迁的三维考察[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正九;东北亚海域环境污染防治的国际合作[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2 赵玉洁;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3 游志能;民族习惯法的经济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丹;海洋生物资源国际保护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王天林;侦查行为侵权司法救济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孟玮;公共工程代建制的行政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田玉;诉讼真实观的演变及其程序意义[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8 萨仁;论我国民事上诉审制度的完善[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9 郭朋;民营化背景下公用事业规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凌永兴;民事司法改革中的诉讼效率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昆;对我国周边国家海洋执法实践的研究及启示[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建东;我国减刑、假释制度的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敏;检察机关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平华;甘肃省民族地区人民调解制度的适用[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林书子;我国边防执法体制弊端及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妙玲;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杨甜;我国高校学生申诉制度的法律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苏源;海峡两岸在南海问题上的战略合作探论[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焦秀芝;刑事诉讼交叉询问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戴兵兵;股东知情权保护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泽伟;;“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的困境与出路[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罗刚;;浅谈海洋国土观念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7年02期
3 钱飞;;《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之海盗罪评述[J];现代商业;2007年17期
4 王逸舟;《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国际关系[J];海洋开发与管理;1996年02期
5 刘珂;增强海洋意识 捍卫国家权益──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带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J];思想政治课教学;1997年02期
6 刘文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批准和生效对中国具有重大意义[J];外交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刘张洛;评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新创设的几种海域制度及我国的态度[J];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8 董跃;宋欣;;有关北极科学考察的国际海洋法制度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解木;;加强专属经济区内海事执法工作的探讨[J];中国海事;2009年10期
10 李文沛;;国际法上海盗行为之构成——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01条为视角[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申进忠;;《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强制性争端解决机制与海洋环境保护[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2 龚向前;;WTO食品安全争端解决的“全球行政法”思路[A];WTO法与中国论丛(2011年卷)[C];2010年
3 薛桂芳;胡增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世界海洋实践的影响[A];中国航海学会2005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张炜达;;行政公开比较探析一二 兼论WTO框架下的行政公开[A];《WTO法与中国论坛》文集——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年会论文集(三)[C];2004年
5 林莉红;;《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政府的义务——以食物权为例[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胡增祥;马英杰;傅学军;;论船舶海上通行权的法律制约[A];中国航海学会1999年度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1999年
7 胡永攀;;论美国关税法第337节与GATT、TRIPs协议的冲突[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8 萧汉强;;深海底资源开发的法律争端与商业采矿前景探讨(英文)[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金国中;南海争端的由来与解决之路[N];经济参考报;2009年
2 徐志良;“中国海监”首次巡航北部湾边界[N];中国海洋报;2004年
3 李怀北;紧绷南海维权之弦[N];战士报;2009年
4 谢宗惠;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积极维护国家海洋权益[N];中国水运报;2004年
5 贾宇 副研究员;《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沿海国哪些海洋权益?[N];中国海洋报;2001年
6 记者 陈丹红 戴路;遵守“海洋宪章” 维护海洋权益[N];中国海洋报;2001年
7 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孙志辉;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工作任重道远[N];中国海洋报;2001年
8 杨威;田小明;国际大法官畅谈海洋维权[N];中国海洋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陈煜儒;WTO权利义务的承担者是政府还是外贸商[N];法制日报;2002年
10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早报特约评论员 沈丁立;建议美国在南海有所收敛[N];东方早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晓莉;海洋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与国际合作[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2 韩秀丽;论WTO法中的比例原则[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芬;中菲南海争端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慈清元;船舶航行权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3 刘泽慧;防止海洋环境污染的管辖权及国家责任[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4 刘勇;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简论[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5 马秋;中国南海矿产资源开发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6 黎兴亚;《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与当代国际关系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7 魏荣辉;国际海盗犯罪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8 张珊;公海渔业法律制度及其对中国渔业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贾晓辉;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宋晓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迅速释放程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494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guojifa/2549450.html